01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由皮囊打包攜帶著的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 ? ? ? ? ? ? ? ? ? ? ? ? ? ? ——李澤敬
《皮囊》是我2017年讀的最后一本書,很少能看到如此干凈純粹的文字了。作者在寫這本書時,仿佛也回到了久違的故鄉,用一顆虔誠質樸的心,回憶故鄉的人和事,描繪那一個個有著不同靈魂的皮囊。
皮囊有心,點一盞心燈,皮囊才有光彩。這是一本認人識心的書,“好看的皮囊千千萬萬,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你在認人識心的過程中,你也在不斷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漸漸的思索成長。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所認識的他人,他人就是你靈魂成長的一面鏡子。
《皮囊》這本書,就可以幫你認人讀心,心若亮堂了,皮囊自有光彩,心向陽光,才能和皮囊一起走向遠方。記得為自己點一盞心燈。
02
皮囊是拿來用的
皮囊是我們的肉體,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追求肉體的舒適,滿足肉體的各種需求,我們定會陷入無止境的欲望之中,沉淪其中不能自拔,沒了方向。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能成材。”這是作者的阿太,一個活到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常說給作者聽的一句話。
阿太沒讀過什么書,卻有著淳樸的生活智慧。作者在外奔波,遇到生活中的煩心事,便會回老家,坐在阿太身邊,聽阿太講講,心中就會平靜釋然。 阿太一生勤勞,不愿享福,她認為活著就要勞動。回家,不愿坐車,要雙腳走。房子漏水了,自己爬到屋頂去修。對待孩子,也是下得了狠手。為了讓兒子學會游泳,硬是將年幼的孩子幾次溺于水中。
對待死亡,她坦然淡定,不悲不喜,告訴孩子:不要悲傷,只要你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沒有了皮囊的包袱,來去多方便。 沒有讀過書的阿太是智慧的,她用最樸素的話,道出了皮囊的本質。
是的,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你只有舍得用皮囊,你才能有一身好筋骨,讓皮囊吃苦,讓皮囊受難,你才能使內心堅強,靈魂有光。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只有讓皮囊吃苦,在苦難中磨練自己,才能修心養性,培養堅韌的性格,重塑靈魂,有所作為。
真理從不高深,簡單而樸素,正所謂大道至簡。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這簡單的道理,我們若能在生活中堅持做到,都可以做到自己的美好。
堅持步行,讓腳動起來。堅持跑步,騎行,進行體育鍛煉。讓皮囊動起來,用起來,日積月累,你的身體也越來越棒,你的氣色也越來越好,你的心情也越來越好。你羨慕別人的好身材,卻不知道每一個好看的皮囊背后,吃了多大的苦,流了多少的汗,練就了多強的自制力。
你主動讓皮囊吃的苦,就是為了讓皮囊少受更多的苦。 對自己狠一點,讓皮囊經受點痛苦,沒什么的,好好地用皮囊,無論你是想擁有健康,擁有好的身材,還是想讓自己在學業和事業上做出點什么,那首先就得舍得讓皮囊吃苦。
修煉皮囊的同時,你的靈魂也在不斷地蛻變,苦讓你變得強健,苦讓你學會堅持,苦讓你保持清醒,苦讓你學會珍惜。皮囊是拿來用的,狠狠地錘打皮囊,自覺地放棄過多的欲望,沒有一顆堅定執著的心,怎能做到。
不要怕吃苦,邁開腿走吧,好好地用皮囊,痛并快樂著,那盞心燈才會愈發明亮,我們才不會讓身體陷入物欲的洪流中。
03
心若迷茫,皮囊荒涼;皮囊閃亮,心向遠方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這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的一句名言。人的皮囊如蘆葦般脆弱,但人又因其深邃的思想,獨特的靈魂,而高貴堅強。心若向陽,何懼憂傷,心若迷茫,皮囊亦會一片荒涼。一顆樂觀堅強的心,可以使孱弱的皮囊,挺過病痛的折磨,而一顆憂傷迷茫的心,足以毀滅一具健康的皮囊。
黑狗達兒時玩伴文展,兔唇,有先天的缺陷,但是他智力超群,成績優秀,是大家心中的天才。或許因為先天缺陷的緣故,文展異常敏感,自尊要強,早早就立下大志,要成為偉人,這使得他比一般的孩子顯得成熟。
到了大城市上中專的文展,卻因兔唇的缺陷遭到同學的嘲笑奚落,與同學大打出手,潦草結束學業。回來后的文展,又選擇了逃離,逃離他痛恨的粗鄙的小鎮,要出去,希望自己出人頭地,再也不要回來。 決絕而去的文展,依然未能混個人樣,幾年后,在父親葬禮上出現的文展,“很黑,很瘦,頭發枯枯的”,形容憔悴。這以后,文展回到家鄉,卻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幾乎到了自閉地地步,生活中處處碰壁,整個人黯淡無神。
天才文展,因為身體的缺陷,帶給他自卑,又讓他格外地自尊自傲,出人頭地的夢想特別強烈。這種狂熱的想法,使他無法放低自己,心在處處碰壁中,一片迷茫。
他一直沒有辦法和那個失敗的自己和解,自負痛苦的心,最終也將自己的皮囊折磨的黯淡憔悴。若他能重新定位自已,不要那么急急地出人頭地,從平常的小事做起,或是就安于一個凡人的現實,他的心或許不會那么焦慮,痛苦。點一盞明亮的心燈,心可向上,但也要學會低頭向下,先安于平凡,才能不平凡。
厚樸是個懷揣青春之夢的大學生,覺得青春就該活出青春的模樣。在厚樸的眼里,青春就是一種釋放,就是特立獨行,就是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你,似乎不瘋狂,青春就白活了。
于是厚樸組建了“世界”樂隊,瘋狂練歌,辦演唱會,迷醉于那種轟轟烈烈,熱鬧非凡的所謂的青春。然而,“這么努力追求所謂青春的人,意義在哪?”是的,青春難道就是這種所謂的瘋狂。 最終,厚樸的樂隊解散,戀愛失敗,青春虛幻的熱鬧散去,厚樸找不到了方向,生活一團糟,自暴自棄,被學校勒令退學。
無法與自己好好相處的厚樸,無法安放自己過于宏大夢想的他,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對青春錯誤的定位,總是不甘于平凡,無法靜心好好面對自已的學業。心一旦迷茫,皮囊也將日漸黯淡,若是心出了問題,再強健的皮囊也會變得脆弱無比,不堪一擊。
作者好友成剛之死,又讓我們再一次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地活著。活著,我們首先就得愛護好皮囊,這是靈魂的依附,心的庇護所。
成剛年輕有為,是市電臺副臺長,一個在“探討人生和新聞理想激動到手發抖的工作狂,或者說是理想狂”。可是,三十多歲的他,死于心臟病突發,這是典型的過勞死。 心有夢想的他,一直有心中的遠方,還有很多美好的夢想。可是,超負荷的工作,早已讓身體不堪重負。
過勞猝死,夢想折翼,常年加班加點的生活,也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忘記生活的意義。 愛惜身體,珍愛生活,擁有健康的皮囊,我們才有力量走到心中的遠方。
點一盞心燈,心要向遠方,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點一盞心燈,奔跑的路上,記得讓靈魂歇歇腳,讓身體喘喘氣,有眼前才有遠方。
04
皮囊已逝,靈魂相隨,三尺頭上有神明
對于鬼神,對于靈魂,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因為我們的教育,我們所接受的科學知識,已經言之鑿鑿地告訴我們:世上本無鬼神,死后萬事皆空,靈魂就是無稽之談。曾經作者也和我們一樣,對于母親虔誠地求神問鬼,是不信的,是不屑的,更是不愿的。
《皮囊》中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是最打動人心的。作者的父母,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愛情。他們是經人介紹認識,甚至母親當時都沒看清父親長啥樣,只是覺得到了結婚的年齡了,一切都要按程序走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女人的一生,于是就點頭同意了。
這一點頭,相伴就是一生,也許這談不上什么愛情,更多地是相濡以沫的親情。父親中風偏癱后,母親不厭其煩,精心照料。父親去世后,母親慟哭,老天,我不厭煩啊,我照顧他到九十歲一百歲我都愿意。質樸的話語,遠遠勝過世間動人的情話。
母親一直相信神明,就像阿太一樣,認為皮囊逝去后,靈魂依然存在。父親去后的一段時間,母親總是做夢,夢見父親,她覺得父親的靈魂走得不安詳,需要幫忙,于是執意要去求神明,讓父親的靈魂得以超脫。
母親執意要去找“巫”幫忙,“我”是滿心的質疑,心想世上哪有什么鬼神,哪有什么今生來世,那些“巫”們不過是做著騙錢的把戲。
母親依然執著相信,要“我”喊父親的靈魂回來,母親的投入與真情的流露,讓“我”在喊魂中,漸漸感動,終于嚎啕大哭。后來母親又按照“巫”的指示,讓父親做義工,給神靈打下手。母親每天去廟里看父親,直到一個月后,認為父親終于脫離苦海,獲得解脫,母親心安了。而“我”也終于相信了神明,并深深感謝神明。
與其說“我”信了神明,不如說“我”最終被母親對父親牽掛不舍的愛打動,這份真摯的惦念,感天動地,驚了神明。感謝這一段追尋神明,為父親靈魂超脫的經歷,讓“我”相信,真情的可貴,親情的重要,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懂得珍惜。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牽手一生,相伴一生,牽掛一生。母親對父親的那份發自心底的好,另人動容,那份相濡以沫的愛仿佛都融進了彼此的血脈中,連死亡都無法割舍。最終作者相信了神明,并感謝神明,是被母親對父親的那份深情打動。因為父親被母親深深的惦記牽掛,所以,父親并未遠去,他依然活在大家的心里。不忘記,就是愛。
皮囊已逝,靈魂相伴,相信三尺頭上有神明。這并不是要叫我們成為一個有神論者,這與我們既有的世界觀也并不沖突,只是要告訴我們,要相信愛,要深情地活在這人世。好好愛身邊的人,珍惜所擁有的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如果愛,請深愛。縱使皮囊灰飛煙滅,但愛和惦念,會使心靈充盈,回憶美好,會讓靈魂活在我們的心中和記憶里。點一盞心燈,裝滿愛,好好活,深深愛,靈魂有光,皮囊閃亮。
點一盞心燈,修心養性,靈魂有光,皮囊閃亮。
【簡書大學堂無戒90天極限訓練營】第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