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把思考作為習慣》
作者:韓焱
開始閱讀時間:2022年8月12日
摘錄:
1、 有一樣東西你沒法上網搜索,那就是你腦海里并不存在的觀點。
2、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接觸的環境不同,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知,而我們往往會低估這種認知差異。在溝通中,我們常常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擁有的認知別人也有。而你以為的常識,有可能在對方看來卻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一旦出現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溝通就很容易變成雞同鴨講,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得名于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她設計了一個游戲,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眾”。
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歌單,包含25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例如《祝你生日快樂》《兩只老虎》等。然后,“敲擊者”要從中挑選一首歌,通過敲擊桌子的方式把節奏敲給“聽眾”聽,讓對方猜歌名。這個游戲聽起來很簡單,但結果卻出乎意料,能夠猜對歌名的“聽眾”寥寥無幾。結果表明,“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聽眾”僅猜出了里面的3首,正確率大約是2.5%。而此前“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高達50%。
3、企業管理者尤其要警惕“知識的詛咒”。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和視角比普通員工多,經歷和經驗也都更加豐富,他們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所以,常常有管理者抱怨,為什么很多簡單的事情,員工卻不能理解。
4、對于自身、他人和世界,我們都是“動態無知”的。承認無知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承認無知才是我們進步的開始。只有更加謙卑地面對這個世界,時刻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才有機會擁抱未知世界帶給你的驚喜。你一定要記住:一個有蓋子的水杯,是永遠不可能裝滿的。
5、損失某樣東西,讓我們難過的程度,要數倍于得到同一件東西,讓我們快樂的程度。
6、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會認為損失更難以忍受,當我們對盈虧進行直接的比較或者權衡時,“虧”似乎比“盈”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更大。總的來說,積極的期待與體驗和消極的期待與體驗,對我們的心理所造成的影響常常是不對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