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創業大潮興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個人品牌的建立,網絡上隨處可見各種微課,很多分享者其實也不是什么特別知名的大咖,但是他們在某一個領域內持續地耕耘,然后將自己的所思所得分享出來,幫助更多的人獲取相關的知識,這種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是的,隨著時代的改變,“專家”的含義也在發生著變化,在《專業化生存》這本書中就對這種類型的專家進行了詳細的詮釋。我們不需要具有多么雄厚的專業背景才可以稱之為專家,只要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精鉆下去,用自己的知識去影響他人,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專家。
每本書在不同的時期去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兩年前讀這本書的時候,對其中所講的內容并沒有太多的感覺,如今再重讀起來,發現很多內容都可以實踐起來。
1、為什么要成為專家
如今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愿意助人分享,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給他人帶來收獲。前幾天我在《像開家小店一樣運營自己的公眾號》當中就有提到,其實開個公眾號就像自己開一家小店一樣,我們省去了實體開店的諸多限制,只要自己生產內容,就可以靠自己的知識賺錢,這讓我們創業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當然,寫文章只是你成為“專家”過程中的一種傳播方式而已,視頻、音頻、課程、出書等等都可以成為你宣傳自己的途徑。因為自己就是內容的創造者,所以你可以隨時隨地展開工作,可以自由地決定與誰共事,不需要多大的團隊支撐,甚至獲取的經濟收益還會超過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內容創業的大潮中來,就像微信公眾平臺的口號一樣,“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知識型IP,創建自己的個人品牌。
2、怎么成為專家
既然專家這么好,到底怎么才能成為專家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1萬小時理論”,通過在某一領域持續不斷地刻意練習,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專家。但實際上,我們一輩子也沒有多少個1萬小時,并不需要真的成為頂級人物才出來造福人類,很多知識在你邊學習的時候就可以邊進行分享。
書中指出,成為專家有三大支柱,既成果專家、研究專家和模范人物。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某方面已經取得了些成果,你可以直接拿來進行分享;如果你正在研究某個領域,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精通這個領域;同時如果你已經精通了某個領域,那你自然會成為這個領域的模范人物。
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過程,我們可以刻意地通過精通某個領域,展示自己的成果,讓更多人來信任和需要自己。
那怎么找到自己適合的領域呢?
如果實在覺得過去沒有什么值得挖掘的點,也可以看看現在的自己正在關注哪些領域,對什么感興趣。在讀哪方面的書籍、學的哪種類型的課程,當然,這里說的書籍和課程是指那些沒有外界要求,自己愿意投入的,只有那些沒有任何人逼迫,而自己還愿意堅持去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興趣所在。
又或者展望一下未來,想象一下未來5年自己會愿意在哪方面投入精力,有哪些是你愿意與人談論并津津樂道的事情?如果5年后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你會希望聽到自己怎樣的頭銜?
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合適領域的方法。確定了領域以后就可以投入進去,讓自己精通起來。當然這個尋找的過程并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嘗試、摸索,但只要持續尋找,總是會找到令自己心動的那個領域。
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后,我們可以按照書中提示的10個步驟,實踐起來。
3、專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專家也不是天生的,就像李笑來老師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終生的身份,那就是學生。專家也是一樣,即使小有成就,也不能停止自己的腳步。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些比我們成功的人,仍在努力地奔跑著。因為他們已經把學習當作了自己的終身事業,把精通當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雖然我們仿佛看到了通往專家的道路,但卻沒有哪種方法可以讓我們瞬間變身知名人士。那些人前風光的人物,背后也都在飽嘗著不為人知的苦楚。所以,不要認為這是一條輕松的道路。
在有了清晰的定位以后,我們還要學會包裝自己,推廣自己的內容,去和更多的人尋求合作,最重要的,要始終把服務他人的使命放在心上。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經營自己,像做產品一樣做個人品牌。
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雖然已經有很多人在成為專家的路上,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努力探索的障礙。反而說明,這正是大勢所趨。
當然,如果覺得前路太艱辛,選擇安靜地做個美男子或者女子,那也不妨礙歲月靜好。但是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相信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幫助,那就一起來努力吧。
找到自己合適的領域,深鉆下去,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