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血當歸一物精,去瘀還可令新生。
淋漓弗住頭堪主,積滯難消尾為行。
中取有功能補養,全收無處不和平。
去蘆酒浸處修治,泄瀉相投勢欲傾。
《藥學詞典》說:“當歸因能調氣養血,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古人娶妻要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陶弘景: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四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歷陽所出,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闕少時乃用之。
相傳有個新婚青年要上山采藥,對妻子說三年回來,誰知一去,一年無信,二年無音,三年仍不見回來。媳婦因思念丈夫而憂郁悲傷,得了氣血虧損的婦女病,后來只好改嫁。
誰知后來她的丈夫又回來了。她對丈夫哭訴道:“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丈夫也懊悔自己沒有按時回來,遂把采集的草藥根拿去給媳婦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婦女病。從此,人們才知道這種草藥根,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是一種婦科良藥。為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悲劇教訓,便把它叫“當歸”。
當歸能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竊,跌撲損傷。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
②《別錄》:"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藏,生肌肉。"
③《藥性論》:"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④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癥癖。"
①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共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②治室女月水不通:當歸(切,焙)一兩,干漆(炒煙出)、芎藭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圣濟總錄》當歸丸)
③治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水一種半,煎八分,溫服。(《簡便單方》)
④治血崩:當歸一兩,龍骨二兩(炒赤),香附子三錢(炒),棕毛灰五錢。上為末,米飲調三四錢,空心服。(《儒門事親》當歸散)
⑤治血瘕痛脹,脈滯澀者:當歸三兩,桂心兩半,白芍兩半(酒炒),蒲黃二兩(炒),血竭三兩,延胡兩半。為散,酒煎三錢,去渣溫服。(《醫略六書》當歸蒲延散)
通常以主根大、身長、支根少、斷面黃白色、氣味濃厚者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氣味較弱及斷面變紅棕色者質次。
當歸入藥時可分為全當歸、歸身、歸頭、歸尾。歸頭和歸尾偏于活血、破血;歸身偏于補血、養血;全當歸既可補血又可活血。
根頭(歸頭)具環紋,上端圓平,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的殘基。歸頭是市面上出現頻率最高的,通常歸頭越大,賣價越高。
支根(歸尾)上粗下細,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狀的須根痕跡。現在幾乎很難在市面上發現歸尾的蹤跡。
市面上見得也比較多的當歸切片,呈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中層有淺棕色環紋,并有較多的棕色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