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屹耳
可能很多人難以想象,如今在小縣城,一個畢業2年,電視臺非正式編制的員工,每個月的薪水只有800元。
但這就是現實的情況。
同學邵飛,是家里的獨生女,大學考到了天津,學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學四年不知被父母“探”了多少回,每次回家父母都給她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生怕他們的“寶貝女兒”在外面有任何的委屈。
臨近畢業,不出所料,爸爸托了關系在縣里的電視臺給她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美曰其名“實習”,其實是想以后借機“轉正”。
近幾年,隨著事業單位的招考流程越來越嚴格,邵飛等“機會”一等就是兩年,兩年里每個月都領著固定的800元薪資。
父母眼看著,這樣下去也不是一條明智的出路,空余時間也鼓勵她去考公務員,但是800元的月薪都支撐不了邵飛每個月為數不多的花銷以及考試往來的交通費和各種報名費用,遇到特殊情況還需要父母補貼。
邵飛也想要離開原本就不屬于她的體制內,但是無奈父母希望她留在身邊,更希望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只能等縣廣播電視臺招人的時候拼搏一把。
去年年中,終于把“機會”等來了。她也不負期望,好好復習,終于過關斬將成為了“體制內”的一份子,工資也自然而然調到了正式員工的等級,全家人為這件事高興了好一陣子。
誰知,邵飛到了結婚的年齡,一心想著找一個有共同話語的人,可是父母又希望她能夠嫁給一個體制內的人,為的就是以后能夠有固定的經濟來源,老了也能夠有一份收入。
邵飛心里明白,從她畢業那天起,她的人生就被安排好了,不僅工作會穩定,可怕的是婚姻也會在名義上穩定,她的人生在父母的安排下就很穩定,并且極有可能穩定地度過一生。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因為這樣的工作在父輩眼里就是最好的工作。
而那些沒有選擇“穩定的體制”,堅持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的人,又怎么樣了呢?
與邵飛相反的是,她的大學同學和她一起畢業之后一個人去了北京,北漂之路不是很順暢,進電視臺工作無望,便轉行去學了自己一直感興趣的計算機。
畢業之后,在互聯網大潮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月薪過萬了,加上她愛學習的品質,畢業兩年學到了很多專業外的知識,在她的同學每月領著微薄的薪水時,她已經悄悄攢下了一筆錢,用來規劃自己以后的路。
一個異鄉人想要在北京扎根難上加難,于是兩年之后,也就是在去年,她回到老家縣城用自己攢下的錢付了房子的首付,鄰居都說一個女孩子那么拼干嘛,自己買房子干什么,將來還不是要嫁人?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如果當初聽從父母的建議留在小縣城,那要打拼到何時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房子,關鍵是還要放棄人生的種種可能,過著一眼就能望到頭的一輩子的平凡生活。況且她一直認為,年輕,就應該去拼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邵飛的選擇沒有錯,她的選擇也沒有錯,只不過要看自己真正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各有利弊的選擇,問心無愧最重要。
怕就怕在,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卻想著自己無法去實現的夢想,然后無望地生活下去。
那么,我們究竟該選什么樣的工作?到底是選擇“父母眼中的穩定的工作”呢?還是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了解了“生存策略”的概念,而所謂的生存策略分為兩大類:
一個叫“K策略”,一個叫“R策略”。
“K策略”和“R策略”是在1967年,由生物學家R.H.麥克阿瑟和E.O.威爾遜首次提出的一個進化學概念,兩個策略都很好理解:
“K策略”的原意是指,大象、獅子、鯨、人類等這種一胎只生一兩個,每一個都是高質量且長壽命的物種生存策略。
“R策略”物種就包括多數的魚、鳥類、螞蟻、蚊子這種一次生很多個,存活率很低壽命也很短,但是靠數量取勝的物種。
表面上看,K策略追求單個質量,R策略靠數量取勝。
體現在職業選擇上,絕大多數人都想采用“K策略”。試問誰不想一次性就找一個最好的公司或機構,舒服地過一輩子呢?
但是假設你父母都是小鎮百姓,并沒有什么實權和資源。但他們為了你,砸鍋賣鐵也需要把你送到“體制內”去,這顯然就有些問題。雖然你的父母能耗盡全力把你送進去,卻很難在后續競爭中持續提供資源保障。因此,如果想要上升得快,想要站在更高的領域,這可能并不是一條合適的路。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辦法還是啟動“R策略”,因為去一個充滿競爭和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的領域,能充分驗證你的技能、思維、知識等是否真實有效。
對于究竟該如何選擇,文章最后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你如果有足夠的資源,就可以采用K策略。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根據自己的天賦優勢,識別生態結構,選擇最有利的生態結構,打造最強大的競爭優勢。
因此,我們究竟應該選擇父母眼中的穩定工作or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個問題也就不難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