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了國館君在文章里說,中國父母給孩子買房的問題,文章的最后作者留了一個問題:
你覺得父母應該給子女買房或者墊首付嗎?
我覺得,
中國父母給孩子買房是出于資助,但絕不是義務。你想住什么樣的房子,過什么樣的生活,自己干去。
有多少父母明白,買房只是孩子們自己的課題?
恰好,今天同事們也聊到了有關房子的話題,來單位實習的零零后說出了她的夢想:
“我喜歡花和綠植,以后我想要大房子,陽臺上都擺滿了鮮花,唉呀~,想想都覺得很幸福。”
她說的眉開眼笑,兩只手還一邊比劃著陽臺有多么的大。
我呵呵一笑,想起有篇文章里說:
這個世界,正在懲罰想的美的人。
說的就是她這類人。
你們想要的大房子,鮮花,跑車,美酒,旅行和自由等等,都只存在于你們的想象之中。你們以為有了這些,就抓住了幸福?
可是,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你坐擁有了多少物質,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幸福,只是一種簡單的切身感受,是你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和滿足。
我曾在西安高端住宅區工作三年,身邊有不少身價不菲的同事,她們過的和我們一樣簡單。她們也有愁苦、也有喜怒哀樂,她們餐餐也是家常便飯。她們的標配人生,甚至比平常人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先說小何同志,我們曾說她是住在別墅里的“貧民。”每到中午飯時,她都步行走回隔壁華僑城獨家獨院的別墅里面,下碗簡單的掛面,吃完再回來上班。
還有李大眼,她父親有好幾輛拉土車,家就在我們上班的小區,裝修奢侈豪華,她個人名下也有幾套房,但為人客氣和善,性格活潑開朗,每天也都是自己做飯,上班再帶過來。
高肉絲,千金尊貴的獨生女,卻被男女同事一致公認為是修養極高的女子。
吃飯時間,有客戶來看房。她會體貼的說:
“你們先去吃飯,我帶客戶去看樣板間。”
輪流休息時,有客戶來看房。她又溫柔的說:
“你們先去樓上休息,我帶客戶去看樣板間。”
中午,我們一起端著飯盒用微波爐熱飯。她仍會客氣的說:
“沒事兒沒事兒,你們先來。”
……
一個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她是我見過的第二個。我常常感嘆:這需要家里幾代人的教養,才換來這一輩的人,修養如此之高呢?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愁苦,有錢人面臨的問題和我們的一樣多。她們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每天住在洋房里,喝著咖啡享受生活。她們和我們一樣,每天為各自的生活時刻奔走而忙碌著。
這就是生活,熱氣騰騰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享樂,只是短暫而美好的。我們最好的狀態是,時刻能感覺到很幸福,這是一種體會,和錢多錢少無關,和有房沒房無關。別讓房子,綁架了你生活本質的快樂。
德國資本主義社會,德國人沒錢嗎?德國人為什么不組團炒房?因為,他們不關注,沒興趣。
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家居文化。許多留學德國的學生都忍不住夸贊,德國家庭里最干凈的地方永遠是廚房和浴室,形同醫院消毒室,家庭主婦更是視衛生間為家庭的名片;廚房不單純是烹飪的場所,更是社交的地方,每到周末便會宴請賓客,與他們交流和碰撞思想……
由此可見,德國家庭,更注重生活的品質以及生活對于其本身帶來的真正意義。在中國,有房固然是好,但買房絕不是父母應該做的,那不是他們的義務,法律也無明文規定。所以,你也沒有理由理直氣壯的向父母要錢買房,給你是資助,不給你也理所當然。
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你憑什么還要用買房來壓榨他們的血汗錢?中國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放手讓孩子單獨去磨練成長?
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教育不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堅強,你自己就得堅強;
你希望孩子快樂,你自己首先要快樂;
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個典范,孩子才有可能會幸福。
我們要為孩子活出幸福的樣子,孩子才會知道什么是幸福,
而不是我們天天用一種不幸福的狀態,告誡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成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做你自己,
然后你的小孩自然變了,
變成你理想中的TA,
TA無論怎么變,都是你理想中的TA的樣子。
請記住,你是什么樣,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樣。
心理學家霍妮說: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不是地位、貧富、學歷或者美丑,
而是價值觀。”
房子、車子、金錢財富固然重要,
固然能夠為孩子帶來保障,
但這是暫時的,卻并非永恒的,
是面向少數富人的,卻并非適用于絕大部分普通人。
而真正的精彩,卻往往發生在普通人之間。
不要再執念于要留下多少億的財富給你的孩子,
他們不是最重要的,
教會孩子們多見世面,有一顆拼搏向上的心,
懂得詩意地棲息于大地,學會在平凡生活中挺直腰板,
遠遠比房子,重要的多。
父母最應該留給孩子的不動產,從來不是房子,
而是那些獨特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