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這是一篇拖了很久很久的文,深感羞愧。
如果我能夠遇見你,我會如何致以問候,以沉默,以眼淚。我把原本拜倫的這句話改了,作為此文的開頭。
1、“那年亂世如麻,愿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一張漫畫,這頭是和平年代的小女孩,那頭是戰亂年代的小女孩,跨越時空隔空對話,每個字眼都顯得無比沉重,像一塊兒大鐵皮壓在心頭。去年的12月14日偶然看到了這篇推送,關于南京,關于大屠殺,關于那些度過了漫長歲月終究不能忘卻的歷史同傷疤。
像根針一樣深深地刺痛到我。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思及,念及都當幾近淚目,如鯁在喉。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內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污濁綢緞般的灰敗色籠罩著大片大片天空,滿目蕭索,仿佛一切都沒有盡頭……
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感受到其千萬分之一的瘡痍,滿目蕭索,確切來說是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只能通過一幀幀畫面,一段段文字去想象,追憶那段暗黑歲月。
猶記得譚嗣同的那句“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無盡的憤懣與無望,叩響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2、張純如。
美籍華裔,一個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
已記不得是多久以前,夜里看電視換臺時,聽到的一個名字,便不由自主的記下了。再一次聽到是她連同南京城緊緊牽絆在一起。而讓她為之奮斗為之奔走的是偶然看到的一張數百名中國平民的尸體飄滿江面的照片,從此輾轉奔波,滿懷沉痛的寫下了《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被世人所知曉源于它,生命消逝也終結于它——04年的11月9日,選擇在車內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不能忘卻她,就像她不能忘卻歷史一樣。
3、從一九八七年的1756到去年重陽節的100,當年南京暴行在世的見證人、幸存者,正在逐年逐月的減少,時至今日,已不足百人。
一輩子。他們等了一輩子,也沒能夠等到侵略者,施暴人的一聲道歉。一輩子能有多長啊,長到無數的事實鐵證被世人所忘卻扭曲甚至篡改。能有多短,短到一閉眼就這樣睡過去了,不再被人所提起。
八十一年,滄海淪為桑田,終究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4、歷史教科書上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他人的一生。
一篇文章中讀到這樣一句話。引人深思,沉思。
大概這就是去年上映的紀錄片《二十二》中的真實寫照,我不知道自己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看完的,“壓抑”二字根本不足以形容。不愿再憶起再提及那些恥辱與夢魘,會有些許劫后余生的欣喜嗎?不,更多的該是午夜夢回的驚恐與抽泣。心里的創傷帶著身體上創傷繼續活下去,過下去。
淌過了黝黑地獄再回到了敞亮的人間,舊貌換了新顏。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我要活下去。吃野菜也要活下去。”韋紹蘭老人的一句話,令我格外印象深刻。活著便是對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那么多苦難都熬過來了,生活的苦又能算的了什么。
如果我能夠遇見你,我該如何致以問候,以沉默,以眼淚。
那么,就擁抱吧。
你看,山河猶在,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