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高祖本紀》:
(武德四年六月)封皇子元景為趙王,元昌為魯王,元亨為酆王;皇孫承宗為太原王,承道為安陸王,承乾為恆山王,恪為長沙王,泰為宜都王。??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列傳》: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四年,封太宗子泰為宜都王以奉其祀,以禮改葬,太子以下送于郭外。泰后徙封于越,又以宗室贈西平王瓊之子保定為嗣。??
楚王智云,高祖第五子也。……三年,以太宗子寬為嗣。寬薨,貞觀二年,復以濟南公世都子靈龜嗣焉。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楚王寬,太宗第二子也。出繼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貞觀初追封,無后,國除。
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屬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衛王,以繼衛懷王霸后。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
根據史書記載,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淵將秦王李世民的第二子李寬過繼給楚王李智云為嗣,武德四年,又將李世民第四子李泰過繼給衛王李玄霸為嗣。
李寬、李泰的出繼,乍看之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但細查起來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兩人出繼的時間不同。李寬不僅武德三年就出繼了,而且出繼之前并無任何爵位,所以武德四年唐高祖在冊封諸孫的時候只封了李世民其余三子李承乾、李恪、李泰,對李寬只字不提,皆是因為此時的李寬已經享有“嗣楚王”一爵,毋需再封。
李泰則是武德四年六月先封宜都郡王,后來為奉祀李玄霸,又進封為衛王。從時間上來說,李泰的出繼比李寬晚了一年左右。
其次,兩人出繼的待遇不同。同為出繼,李寬僅為從一品的嗣楚王,而李泰直接被唐高祖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又加上柱國的勛官。
為什么同為過繼,二人卻會有爵位上的差距呢?這恐怕與李玄霸、李智云本身的地位有關。
李玄霸乃是太穆皇后所出,與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所以唐高祖沒有隨便挑個庶出孫子繼承香火,而是選擇了李世民的嫡次子。至于李智云,其生母萬貴妃雖然頗得唐高祖的寵愛,但說到底仍是庶出,所以唐高祖只需在李世民的兩個庶子李寬、李恪中挑選居長的那個即可。
李玄霸、李智云本身地位的不同,同樣導致了二人身后改葬時的待遇大不一樣。根據史書記載,李玄霸改葬時,“太子以下送于郭外”。而李智云的改葬則在史書上幾無記載,可見其葬禮規模根本不能與李玄霸相提并論。
在厘清了這些細節后,還有些人感到不解:唐高祖為什么只選李世民的兒子過繼,而不選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兒子出繼呢?
答案很簡單,李建成時為太子,作為繼承大統者,他的子嗣自然不可能隨便過繼出去。何況武德四年時李建成膝下的子嗣僅有李承宗、李承道二子,更不可能成為出繼的人選了。
至于李元吉的子嗣,更加不在考慮范圍之內了。因為長幼有序,唐高祖只有在次子李世民的子嗣不符合過繼條件時,才會考慮到第四子李元吉的后代。
而對于當時還只是個親王的李世民來說,除了嫡子李承乾外,其他的兒子將來最多只能封為從一品的郡王。像李寬、李恪這樣的庶子,很可能連郡王都得不到,只能封為品級更低的國公。但現在因為過繼,李寬得到了從一品的嗣楚王,李泰享有正一品的衛王,對李世民來說,這是來自于唐高祖的額外恩寵,是極大的榮幸。
只不過世事難料,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有機會得登大寶,成為唐朝史上第二位皇帝。
此時作為新帝的兒子,再出繼別支就顯然不合時宜了。于是李世民借著將李泰由衛王改封越王的機會,取消了過繼一事,另選宗室李保定為嗣衛王。而李寬早在武德年間就夭折了,李世民索性將其從嗣楚王追封為楚王,另選宗室李靈龜為嗣楚王。
武德年間唐高祖因愛子情深而發起的出繼一事,至此便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