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現實必然要進行一場正面交鋒,才知道無知是多么的可怕。
剛剛大學畢業的我,覺得自己渾身是力量,滿腦子都是知識,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身手。當我來到這所位于清河縣最邊陲的小學時,當我遇到的孩子都像是脫韁的野馬時,當我發現學校學到的知識一切都像是水中月鏡中花的時候,我傻眼了。好像自己的激情完全就像是一塊沉浸在水中的棉花。當初的意氣奮發,當時的豪邁萬丈,現實就像惡毒的后媽一樣,狠狠地打擊著我脆弱的心——難道我真是一個繡花枕頭,真的不行嗎?不,我不要,我要努力,我要改變。
我開始去聽別的老師的課,一節一節地聽,開始觀察,開始反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漸漸地開始“了解學清”,逐步轉化了自己的角色。也正是在那時,我深深地發現,走出校門前學到的理論知識,不得不和現實的學校學情來一次正面交鋒。如果停止學習,帶給我們的直接惡果就是尷尬,拒絕成長的人,是不會有進步的。
現在傍身的“絕技”,不知啥時候就成了“假把式”。
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時間不停的轉動著,我們也一天比一天老去。這個過程,我們叫做長大變老。只有學到心得,才能叫成長。停止學習,就等于拒絕成長。只有不斷地奔跑向前向前,才有可能進步一點點。看上去十分努力,到頭來也只不過進步一二。因此面對成長,我們要不停的學習。
誰也不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變化,誰也不知道我們正在當下流行的東西什么時候就會成為過去,誰也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技能什么時候就變成“江湖絕技”再也用不到。就像微信一樣, 10年前還是一個陌生的東西,如今卻鋪天蓋地地充斥著我們身邊的每個角落。視頻通話取代了手機的語音包,在線掃碼支付讓我們出行不帶錢包,甚至買衣服交電費訂外賣……
這也沒用那也沒用,不試怎么知道到底有沒有用?
也許會有一些有教齡的老師會說,我用這種方法很多年了。我教學出來的學生成績很好,我也到了歲數,馬上就要退休了,我不需要評職稱了……如果不想學習的話,肯定會找一大堆的理由。總覺得用多媒體就是花哨,總認為死記硬背就是王道。可是,對于新事物的出現,你不去試試,怎么會知道到底有沒有用呢?
第一次給同事們宣傳互加美麗鄉村課程的時候,只有幾個年輕的老師愿意去嘗試,其他老師都抱著拒絕的態度,這也沒用那也沒用,我到處碰壁。然而今年當第一批老師在網絡課程取得小有成就的時候,在孩子們美麗的作品得到表揚的時候,其他的老師都紛紛加入到美麗鄉村的課程。從最開始的夏加兒美術到現在的韻律舞蹈,生命教育,彩虹花閱讀和外教英語等所有課程一并開足,越來越多的老師體會到網絡課程的重要性,方便快捷的實用性,以及帶領孩子們探索外部世界的趣味性。
有個同事五十多歲了,依舊做的風生水起。多次獲得優秀打卡,而且還被暖場的老師選中做展示。最開始,他啥也不會,就連怎么播放直播課都找不到,如何打卡,修改昵稱等問題都是我手把手的教來,只是學了一遍店做得順心順手,真是棒極了。想到河南的王莉莉老師,一篇《五十歲再出發》的文章,曾激勵起一群心有所向的人們,如今再看,我們的老師也在互聯網教育的趨勢下,展露頭角。
沒有營養的小視頻如狂風暴雨席卷而去,竟然沒有記住什么?
現在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對手機十分沉迷,大部分都是選擇觀看一些小視頻直播。這種視頻后臺都會根據瀏覽記錄,提供更多類似的節目,越看越上癮,不經意間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當你合上手機的時候,好像什么也沒記住,剛才都看了啥?
無論是何等修為,絕對是需要不停的學習以幫助自己的成長。
不知不覺中,網絡課程的課程也接近尾聲。開始學習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參加網絡培訓活動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能夠不斷提高教育理論和學術水平,增強知識,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適應新時期教師培訓和教研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通過多種學習方式,比如:參加線上網絡研修、實地參加現場教研培訓、與同事組成小組,結伴學習、與學校領導溝通研修進程等進行監督和維護。因此我始終懷抱著“學做有教育藝術和理念的新型教師”的思想為主題,給自己定下了五點學習要求:
1、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主動參加網絡技術培訓,積極上傳下載,與高端對話。把握機會參加外出學習,提高業務能力。
2、向同行教師們學習,爭取多聽課,取眾人之長,彌補自己學科知識的不足。
3、每周參加教研組的校本教研活動,加強口語、粉筆字、普通話等的訓練。
4、主動參與讀書活動,利用好圖書館,做個讀好書好讀書的有情懷的教師。
5、堅持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修。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時光不負有心人。
學無止境,學習并沒有結束。還有更多的新知識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如果滿足于現狀、停滯不前,就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需要。我相信,山沒有人高,路沒有腳長;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