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與表達
常看到一句表達:“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依然有感,便想查詢它的出處,有說1)這句話還有下一句:被理解是表達者的訴求。2)是出自王朔《看上去很美》,原句是——“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卻也不必因此就把別人都當無可救藥的傻瓜或一概斥為別有用心”。還有很多說它不失為金句。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的表達,挺質樸好理解。因生活本質上充滿了誤解,人對生活對世界的理解,也猶如另一名言:千人眼里有千個哈姆雷特。
既然這句子樸實好理解,有啥好感的呢?因為它并非單純的樸實,是有厚重感的實言,寥寥幾字意味深長。我感慨文字美的同時,也感他人表達了我欲表達卻表達不出的文字。在我心里,配得上金句(文字)的必備要素是具超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啟迪性。這個句子有這個分量。
深究我的感覺,像是觸到了我的嫉羨情結。又想為情結給點辯護或解釋:第一,嫉羨充其量是羨慕嫉妒,而非有恨。第二,若解釋就是掩飾,掩飾了害怕被誤解的心虛(因嫉妒本就包含恨的情感),那么好,有點恨也沒啥,我恨自己的文字不夠美,這恨亦是趨美的動力。第三,我有文字表達欲,很珍惜表達感受的機會,機會約等于靈感。那句厚重的實言,恰給了我表達的靈感。
故在此我并不想論“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而只想針對有關表達,表達一點看法。
表達的悖論。表達作為人類呈現自身和交流的方式,已極具多彩而富饒,但在最基本的語言和文字表達上,是深諳矛盾。它的作用及存在價值毋庸置疑,而它的傷害性確也顯在。縱觀歷史只用一些成語便可證明,如:言多必失、口誅筆伐、文字獄、思想罪、禍從口出等等。
表達的另一種傷害性,是傷害表達。這類傷害較為隱形,是披著為他人好的外衣,剝奪或禁止他人意愿表達的行為模式,可被稱為控制性關系模式,或控制性表達模式。不過,這種對他人意愿表達的剝奪,動機多為無意識的,主要發生在家庭親密關系、互動模式中。撫養者在教育上的無知,對孩子的基本權利(也是基本能力)的扼殺,這里主要說的是感知力和表達力。
如,有性格缺陷或總是自以為是的父母,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傾聽孩子的自我表達,只會是把自己的“正確”灌給孩子。其后效多半是孩子長大后,要么很不善言辭、內向拘謹,要么很不愛表達,甚至恐懼表達。更常見的后效是,個體變得越來越沒自主性,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
你若了解抑郁焦慮癥孩子的成長背景,會發現在他們的過去,其實也包括現在,依然處于“傷害表達”的關系模式,心靈受損的,依然是自我感受的被忽視,以及自由表達、自我展示的不自信。
表達,是代謝情緒的出口,也是活得自我的出路。如果說,抑郁焦慮本就是一種表達,是就過去“傷害表達”的負情感的積踵反應,一種壓抑的信號,那么疏解之路,是重修表達。何為重修表達?指不再回避,不再要被理解,只要對準真實的自己,予自我表達。
分享一個例子,某中年老板,因事業成功,又能說會寫而在他的圈子小有名氣。某天他發表了條長微博,表達(爆料)了他十年前曾兩次抑郁癥發作住過醫院,目前面臨了工作事業的壓力、倍感焦慮抑郁,表達了他曾如何走出的每段低谷...最值得分享的是他說:我以為自己很堅強很清醒,現在終于才明白,或許是才敢承認,真正壓垮我的不是任何現實壓力,而是我心存對疾病、對失去的擔憂,有人說這是死亡焦慮。我一直羞于說我的抑郁癥,誰都不知道,因在我的觀念和面子里,抑郁癥是心理障礙,是脆弱者的代名詞,我害怕它也討厭它。很神奇的是,那晚我對我的家人講述了所有,有點像交代后事的感覺(捂臉)之后,我居然有如釋重負的輕快。其實我要感謝自己的誠實,它讓我感受到接下來我有勇氣面對一切,活給自己。
舉這個例是想說明:1)他的表達是一次自我完成跟修復。對很多人來講“真相我”是須防衛的隱秘,但眾多粉絲的留言,卻表達了被他的率真給療愈到的感動。2)他所表達的字字句句,也相信他接下來的生活,就是一種重拾自我、重修表達的本真狀態。
當然得承認,但凡能做到率性自我的前提,是主體已能看見,并能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曾被壓抑、被貶損的怯弱自我。
我們身處焦慮時代的每個人,若能夠直抒胸臆的自由表達,能找尋到自我實現的表達方式,或許太奢侈了,但卻是活出自己的最佳出口、出路。但想想,也不算奢侈,因為我們都是被“選”被“拋”來這個世界,誰也不欠誰的理解,只欠對自己的理解和真情實意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