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HEPING·OU
-Old Westminster, the place where kings and queens are crowned, lived, and often were buried.
4.1?不到威斯敏斯特,你就沒有來過倫敦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太有名氣,游倫敦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到這個區(qū)的。
它是倫敦的“倫敦”,是大英帝國的神經(jīng)中樞。白金漢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個部,都在這里。
即便是行色匆匆的過客,也一定要趕最后的幾分鐘,站在威斯敏斯特橋上,在威斯敏斯特宮,也就是人們習(xí)慣說的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和大本鐘前,留下一張照片。還多幾分鐘的,再快跑幾步下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前再按幾下快門。
不這么做,你就沒有來過倫敦,沒有來過英國,你就枉此一行,沒法跟親人和朋友交待,也沒法跟自己交待。就好似戲劇中的一幕,不管是主角還是過客,只要是出過場的,都希望在舞臺上留下自己的影子。
我們從地鐵Westminster站鉆出來,抬頭一看,正好在大本鐘下,上午9點鐘,大鐘敲打著韓德爾的詠嘆調(diào):
“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著”。
4.2?大廈、宮殿、教堂,都是舞臺的布景
觀光客來威斯敏斯特,十有八九,是來看show的。
威斯敏斯特,是倫敦,是英國不落幕的舞臺。
大廈、宮殿、教堂、林蔭大道,都不過是舞臺的布景。英國的紅白大事,都不過是劇中的一幕,在這里上演,讓全世界的人來看。
一部大不列顛帝國的歷史,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論是喜劇悲劇,誰都是這個舞臺上的匆匆過客。
無可否認(rèn),舞臺上的主角,常常是王室及其成員,還有大大小小的政客們。
近代電子傳媒業(yè)的發(fā)展,使Westminster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錄影廠。
在這個錄影廠內(nèi),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出鏡率無疑是最高的。
1953年,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盛大加冕典禮在西敏寺舉行,電視首度向全世界轉(zhuǎn)播,使這個自1066年以來一直在這里舉行的王室加冕議式,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的電視娛樂節(jié)目。
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豪華的婚禮,提高了電視收視率多少個百分點?
好景不常在。戴安娜王妃的去世,讓全世界的人在電視機(jī)前,跟著艾頓莊唱《風(fēng)中的燭光》,穿他深色的平領(lǐng)禮服。
2003年4月9日,格林威治時間十點三十分,西敏寺的大鐘敲響101次,英國王太后在歷經(jīng)滄桑的101年之后,離開了她的臣民。她的欞柩,從威斯敏斯特宮運往西敏寺舉行葬禮,由來自羅馬天主教堂和蘇格蘭教堂的大主教,以及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做誦禱。
有人說,這次葬禮的隆重,在首相邱吉爾的葬禮之后,是空前的。全世界多少雙眼睛,在電視機(jī)屏幕上,注視著這個老人的離去。
不過,不懷好意的英國通俗小報,寧愿把王室當(dāng)成是一部情節(jié)曲折、頗具娛樂性的肥皂劇里的演員,好讓生活失檢、爭風(fēng)吃醋,成為遍布全城的大小酒吧的市民們周末晚上的助興談資。
英國人天性幽默,就是在莊嚴(yán)肅穆的上議院,也不會忘記來一些助興小品。上世紀(jì)70年代,上議院議員安伯利子爵拉塞爾在上議院發(fā)表即興演說,要求取消監(jiān)獄,商店免費向大眾提供商品,廢除婚姻制度,還沒有講完,就一遍笑聲、噓聲,被人趕了下臺。
在威斯敏斯特,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色,一個道具,一個背景。
你看別人,別人也在看你。
不過你得承認(rèn),英國人的確是大手筆。
光一個莎士比亞,光一句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就讓全世界的人讀了一遍又一遍,并且看起來還要世世代代讀下去。
這里的劇院,每晚都上演同一出《悲慘世界》,讓從全世界來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沒有戲,這個世界就太平淡、乏味,不是嗎?
多少個假面舞會,在Whitehall國宴廳樓上的大廳上舉行,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王室、貴族、議員、政治家,藝術(shù)家在這里上演并且繼續(xù)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
4.3?在一千多個房間的威斯敏斯特宮迷路
威斯敏斯特區(qū),是英國政治、宗教的中心,是政客們最大的舞臺。
在威斯敏斯特,所有的建筑,無一不是千錘百煉、一絲不茍、精雕細(xì)刻,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磅礴大氣,無懈可擊,都是大師級的作品。
光一個國會大廈,就夠你瞠目結(jié)舌的了,你除了驚嘆,無話可說。
Parliament街上的行人,不論男女,大多一身深色西裝或者黑色的風(fēng)衣,夾著黑色皮包,腳步急匆匆的,一臉深刻的樣子,分不清是政府的公務(wù)員,還是趕著去上班的軍情六處的特工。
周間,穿深色西服的公務(wù)人員在這里出沒,周末,則全是觀光客的世界。
早上9點,正是公務(wù)人員上班的時間。小車從倫敦的各個角落開來,消失在威斯敏斯特宮一帶的地下停車庫內(nèi)。
威斯敏斯特宮,也叫國會大廈,是議會上下兩院的所在地。這座世界上最偉大的哥特式建筑,幾乎每個星期都出現(xiàn)在全世界的電視觀眾面前。
當(dāng)人們在贊美建筑的雄偉壯麗的時候,在里面工作的下院的議員和上院的勛爵以及大大小小的公務(wù)員,卻在怨聲載道,抱怨四百多年的宮殿太老,地方太淺窄,讓人不舒服,讓人悶得發(fā)慌。
有人干脆建議搬到一幢新樓去,或者另建新的國會大廈。
可以斷定,這些牢騷只可作為下午茶的談資。下院議長在這座宮殿里有自己優(yōu)雅別致的住所,有圖書館、庭園和草坪,一切都很好,為什么要搬呢?在這幢建筑里,議長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角色,據(jù)說誰都不許和他爭論,連首相也要服從他的裁定。
事實上,老宮殿多少年刀光劍影,從來就沒有太平過。托馬斯莫爾爵士、查理一世、蓋伊福克斯在這里受審并被判處死刑。一場大火,大廈曾被夷為平地。希特勒也曾炸掉了大廈的一大部分。
威斯敏斯特宮一直是一個皇宮,住在這個皇宮的最后一個國王是亨利八世,1529年的一場大火之后,他遷出這個宮殿。宮殿最古老的部分是威斯敏斯特大廳,它是由威廉一世的繼承人威廉魯弗斯修建的,其余的大部分是由著名建筑家亨利耶維爾于1394年至1399年之間建造的。
大廈的基座是十英尺厚的混凝土,有一千多個房間,一百多個樓梯和兩英里多長的走廊。
難怪新上任的議員,常常在里面迷路。
4.4誰告訴你女王在不在宮里?
從St Margaret街折回,沿Parliament街北行,就是白廳(Whitehall)。
近衛(wèi)軍騎兵旅已經(jīng)不再作戰(zhàn),但騎兵每日的表演還在繼續(xù)。司令部前皇家馬廄的換崗儀式,是這個舞臺上必看不可的節(jié)目。馬廄前門兩邊,在黑色的高頭大馬上,手持馬刀,頭戴紅穗金盔的英俊騎兵,是觀光客合照的最大熱門。
忽然間來了一大群背著背包的小學(xué)生,讓馬廄前本來已經(jīng)擠擁的人行道,擠個水泄不通。調(diào)皮的學(xué)生甚至還去摸一摸騎兵閃亮的馬靴和刀鞘,好像試一試這是不是真的。好在騎兵和軍馬已經(jīng)多見不怪,習(xí)慣于在全世界人的目光中做Show,所以也不會受驚,依然紋絲不動。
皇家衛(wèi)隊在白金漢宮的換崗儀式,一百年不變,是非看不可的另一個保留節(jié)目。每天中午,游客們集中在詹姆士宮,等待衛(wèi)隊的出發(fā)。
衛(wèi)隊行進(jìn)時,攝影師們又氣喘噓噓地跑著,舉著照相機(jī)、攝像機(jī),伴著雄壯的軍樂,跑到衛(wèi)隊的前面,搶拍幾個精彩的鏡頭。
馬隊右拐進(jìn)入直通白金漢宮的The Mall林蔭大道,向?qū)m殿進(jìn)行。
宮殿前閱兵場圍欄外面,維多利亞女王紀(jì)念碑圓環(huán)周圍,早已站滿了熙熙攘攘的等待觀看換崗儀式的觀光客。
騎著高頭大馬,披著黑色披風(fēng)的女騎警,策馬在廣場一帶巡邏,讓行人回避。警察們在維持秩序,讓亂作一團(tuán)的觀光客不至于阻擋衛(wèi)隊的行進(jìn)。
觀光客男女老幼,黑頭發(fā)、金頭發(fā)、棕頭發(fā),各種膚色的,講的是全世界各種各樣的語言。看不到女王的風(fēng)采,光看這廣場上衛(wèi)兵的換崗儀式,也算了卻一番心愿。
這天,王室的旗幟在白金漢宮頂上迎風(fēng)飄揚(yáng)。
這表示,女王在宮里。
4.5 威斯敏斯特,并不全是假面舞會
白廳旁的The Clarence,1862年開張的百年老酒館。
酒館入門處一個招牌,Welcome All Visitors To London。
斜靠在門口一側(cè)的菜牌,少不了介紹英國最著名的:Fish & Chips。
此地的和外地的酒客,在這里要上一杯啤酒,或者加冰的蘇格蘭威士忌,靜靜地看著Westminster這個大舞臺一幕一幕的更替。
正對著唐寧街街口。
一個戴蘇格蘭氈帽的老人,坐在酒館前的木凳上,面前是一杯啤酒,一只手支著下巴,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對面唐寧街口往來的行人。好像已經(jīng)坐了一百年的樣子,如羅丹的思想者,不知道是沉思,還是已經(jīng)看透了Westminster的這一幕幕好戲,知道一切都不過是一場假面舞會。
遲早有落幕的一天。
威斯敏斯特國會大廈旁邊小街里的一間小餐館。
一條電源線從店內(nèi)拉到馬路的挖路機(jī)旁,工人正突突突地挖著路面。
在這里吃早餐的,是馬路維修工,送貨的汽車司機(jī),或者政府后勤部門的小職員。一杯熱咖啡,一塊三文治,還有一份當(dāng)天的早報,好打發(fā)掉工間一點休息的時間。
似乎不管威斯敏斯特這個大舞臺發(fā)生什么轟天動地的大事,人們的小日子還是要過的。
小店內(nèi)墻壁上掛著莫奈的畫,普羅旺斯的陽光溫暖著小店的食客。我知道地中海邊有條“英國人大道,那是英國人向往的地方。去不了,看看這幅畫也好。
有人進(jìn)進(jìn)出出,買了早餐拿走。
我們離開,服務(wù)生還趕緊追出來,送我們一張小店的名片,Pickles Sandwich Bar。
威斯敏斯特,并不全是假面舞會。
【下期預(yù)告:二手,搖滾,玩世不恭的時尚|倫敦街頭攝影和徒步旅行手記(連載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