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書在第四章中說:名不勝實者耗。
? ? 名近于虛,于教為重;利近于實,于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符,則不耗匱矣。
? ? 歷史上有名氣和實際的才能不相符合的人很多,有的名氣很大,但才能不夠;有的不尚張揚,沒有名氣,但很有本事。后者一般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名不符實的人,即使得到了顯赫的頭銜和很大的名聲,也是不祥之兆,最后必然導致滅亡。因為他的能力擔負不起他的名氣所應該擔負的重任,只能為名所累,害人害己。
? ? 孟子說:名過其實,君子應該感到羞恥。
? ?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中說過:重視自己的價值,忽略外界的估值。外界對我們的評判往往來自于他們的主觀感受,有些人可能覺得你很厲害,也會有人覺得你差勁。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外界根據他們的標準進行的判斷。真正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的,只有我們自己。但,自己的判斷要在保持冷靜的有自知之明的情況下,才有參考價值。
? ? 戰國時,趙奢是趙國的名將,他的兒子趙括也喜歡討論軍事,很有名氣,但并沒有真本事。趙奢臨死的時候,告誡妻子說:趙括如果帶兵,趙國一定失敗。不久,秦國侵犯趙國,趙王起用趙括率兵抵抗,趙母勸諫也沒有用。趙國與秦國戰于長平,趙括大敗,趙軍四十多萬投降,全部被秦軍活埋。從此,趙國的精銳被消滅了,國家也一蹶不振。所有人都知道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可惜只有兩個人不知道,一個是趙王,一個是趙括。僅僅因為不自知,就活生生害死了四十多萬趙軍,實在是罪惡深重。
? ? 想要名符其實,需要冷靜的客觀的強大的自知能力。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僅是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才足夠開明。孫子也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其實,就算不知彼,能做到知己,何止50%的勝率啊,至少70%以上。了解自己不足,哪里需要加強改正,重點防守,對手不容易利用這個缺陷攻擊你,勝率自然大大提升。
? ? 想要名符其實,最好不關心“名”,一心追求“實”。這世界上大部分人的能力都是與實力相對等的,一般來講,你的價值(也可以說,能賺到多少錢)等于你的社會貢獻度。一些令人鄙夷的土豪,不管怎么說,一定有過人之處,能抓住機會,有勇氣一搏,才能獲得令我們嫉妒的財富。不糾結他財富的多少,關注他人賺取這些財富付出的努力與汗水,才是關鍵。這是他人背后付出的“實”,“實”到了,“名”自然也如期而至。
? ? 阿里巴巴在互聯網公司中應該是開始賺錢比較晚的,在別人都跑去做房地產,做“概念”的時候,它抵住了誘惑,專心于淘寶,支付寶等產品的開發,專注于公司提出的口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即使賺錢來的晚,但一旦開始,就一躍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僅用行業3%的從業人員就創造了行業50%的銷售額,前期的積累為這個耀眼的數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倘若阿里巴巴之前也去涉足房地產等來錢快的行業,競爭對手在你打盹之時都追了上來,哪能取得現在的幾乎壟斷的優勢 。“實”夠強,不用宣傳,自然人盡皆知,水到渠成。
? 想要名符其實,還要“寵辱若驚”。老子在道德經十三章說: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受到別人的夸贊或者辱罵都應該感到驚嚇,想想因為什么,是不是真的這樣?特別要小心夸贊,因為寵為下,多次的受到夸耀難免不驕傲,心中飄飄然,這時是“名”不勝“實”的最危險時刻。為了能夠上眾人眼中的“名”,當局者需要加速的努力,走捷徑,想歪法子。此刻,就可能變成素書中說的“名不符實者耗”。
? ? 名符其實,我覺得更該做到“實過其名”,讓眾人有想象空間,覺得你深不可測,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