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打卡第18天。習慣漸漸養成,再加上沐叁小伙伴的提醒,每天準時坐在電腦前已基本不成問題。所以,結伴同行絕對是治愈三分鐘熱度的良藥。
沐叁是個條理性很強的人,寫作打卡伊始,她便對寫作進度進行了階段劃分,并對我闡述了階段重點等。這也正是我能如此輕松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直接原因,就如沐叁文章中所說,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是意志,而是方法。
今天的總結內容為寫作方法/技巧總結,而我寫文章喜歡興之所至,愛出亂拳,所以寫這個內容對我來說有些吃力,我盡力。
我覺得一般而言,文章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講故事,一種是講道理,一種介于兩者之間,即通過故事講道理。
有的人故事講得很好感人至深,有的人道理講得深入淺出,有的人從故事入手,引申出的道理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純理論太枯燥,我們看到的文章,以第一種和第三種居多,這也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而一篇文章寫成,就像作者通過文字的波段,向讀者傳遞著信息。在一定的頻率之內,讀者即可接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而寫文章的人通過這個頻率,控制著讀者的情緒和觀感。這個頻率,就是作者的節奏。
首先,寫文章的人需要明確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每個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導致了視野、見解等的較大差異,無關優劣。但是如果不能所有內容兼而有之,那么首先要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并做好定位。比如我可能更適合情感的紓解,而沐叁可能更適合理論的總結推敲和方法論的指導。
而不同種類文章有自己獨特的節奏,情感類和故事類文章可能更多情緒渲染,而理論類文章需要更多脈絡的梳理。明確方向之后,即要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節奏并不斷調整。
其次,寫文章的人需要拓展自己的節奏深度和力度。
我們平常見到的作家簡介有理財作家、情感作家等等,但凡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泰半是術業有專攻的。
確定方向之后,就可以通過訓練,將“木桶理論”中那條長板加長。換言之,就是拓展節奏之深度和力度,讓語言更加生動,感情更加充沛,或者讓思想更為深刻有力。
最后,寫文章的人需要拓寬自己的頻率范圍。
烤鴨好吃,但吃多了早晚有一天會膩,文章亦是如此。你的文章可能寫的很好,但是你總是同一波段,傳遞著同樣的內容,每天將大家早已熟知的知識點進行排列組合,那最終會因為沒有新鮮感而失去吸引力。
拓寬自己的頻率即要讓自己有更多的話可說,從而擴大受眾范圍。
針對以上幾點,我們需要更多的訓練,不斷嘗試,尋找自己寫作不同內容文章的力道。這一點沐叁已經做得很好,并且已經給我了很好的建議,相信很快我就能夠初步確定方向。
另外,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自我寫作節奏的力度和寬度,我們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知識庫中的故事,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新故事大家都愛聽,新鮮的視角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兼而有之,相信一定能引人入勝。
一個有意思的作者+一個合適的節奏+有趣有料的故事/觀點=一篇好文章
目前能想到的,暫時就這么多。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半小時,磕磕絆絆。到最后,竟然連自己都不明白想表達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