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現在來看《孟子》。所謂的“七篇”,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因為我現在是在講《三字經》,并不是在專門的談《孟子》這本書,所以在這里,只是借著這句話,說說兩件事,第一還是來看《三字經》的原文,講講對“道德”、“仁義”的理解;其次想談談中華傳統文化從漢代開始就分出的兩條“歧路”,以引起今日學人的重視。寄期望于有識之士能合力恢復中華文化在先秦時期的那種文化力量。這個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從篇章數目來說后世的所謂“考據學”;第二是從每章分出上下這件事,來看貽害無窮的“章句學”。其實呀這兩點都涉及到同一個人,東漢大儒趙岐,這哥們做的《孟子章句》對后世學者影響不小,但在筆者看來也是功過參半,而從對后世學術的發展來看,過應該還大于功。
先說說我對《孟子》的概括吧。“四書”的每一本都是自成“經”、“傳”的。《孟子》七篇中,最后一篇“盡心”是“經”,其余六篇是“傳”。而核心的核心,是“盡心”篇的第一段話——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實孟子的觀點仍然是告訴大家,要去注意觀察自然,把握自然規律,然后按照那個規律去做事,就可以真正的安身立命了。
再來看《三字經》對《孟子》這本書內容的概況,很簡單,就四個字,字數雖然很少,但是理解起來不是那么簡單。甚至于可以說,這四個字每一個字說起來都很麻煩。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說不清楚的。所以,還是那句話,我說我的,別人愛咋說咋說。
這四個字,大的方向上,可以分出兩種理解的方式:第一、四個單獨的字;第二、兩個雙字的詞。還是那句話,我說我的理解,算是給大家多一共一個角度,您覺得應該怎么理解跟我沒關系。
咱先看第一種,一個一個說。
“道”。講中國傳統文化,看到這個字,腦袋疼不?我反正是快炸了。就這個字,好多種解釋,還都解釋得通。其實,漢字本身就是一字多意,而且往往多音。這個字我想說兩個讀音的兩個意思,其實還有更多,但我又不是《古代漢語字典》,所以就這樣吧。1、讀第三聲“導”的音,同時也可以按照這個字的意思來理解為引導、指導,就是能夠給我們以人生的指導,最終引導我們獲得幸福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包含了物質與精神雙方面的。2、讀第四聲“到”的音。我把他理解成為這個宇宙的基本運行規律。
“德”。這個字,他的本意現在被我們理解窄了,變成了單純的一個人精神修養當中的一個方面。先秦時期他的意思應該是既包含精神又包含物質的。《管子》當中講“德者,得也”,就是讓人獲得他所想要得到的,應該得到全部。最早的“以德治國”,應該不是說讓擁有端正品質的統治者去治理國家,而是說通過滿足人民的各種合理需求而使社會安定。
“仁”。從甲骨文到篆書的字形來看,左邊一個“人”,右邊那兩橫是一樣長的。我的理解是人與人平等的相處就是仁。自己知道自己也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每個人也都不過是那一粒微塵,沒有什么不同。這樣的話,哪還有高低貴賤,但是這一點要真的做到讓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說要“盡心”,能“盡其心者”,做到盡知其心,即可不自欺,而后不被人欺,最終亦不會欺人。這就是“仁者”。
“義”,普遍的說法是“義者宜也”,就是適宜的行為。有道理。但是我還是更愿意從甲骨文的字形去看,大家把羊分了,這個就是“義”。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吧。
再來看看第二種,一對一對的說。
“道德”,我的理解——以道得之——其實還是根據我對單字的理解來的。我們的文化,現在有被解釋的越來越窄的現象,不管原因是什么,其結果都是有害無益的。
“仁義”,懷人人平等之心,行人人得益之事。如此就是仁義之舉。
下面看“考據”這個事,現在現存的《孟子》是七篇,名字都在上面列著呢,但是無論我們百度也好,查閱各種工具書也好,都有這么段話,“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卻說《孟子》十一篇”。接下來,我們那位大儒登場了,“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哥!你認為真就真,你認為假就假呀?到底誰寫的書呀?是孟軻同學寫的《孟子》呀?還是你趙岐同學寫的《孟子》呀?懂不懂得尊重點人呀?就趙岐同學這么一任性,四篇文章我們今天看不見了,是真是假我們看看不行嗎?而且真假就那么重要嗎?真的就絕對有價值嗎?假的就一點價值沒有了嗎?天下人,除了孔孟老莊,旁人就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隨意刪改前人的文章、著作,這是古代很多讀書人的一個壞毛病,不出名的人犯這個毛病還好,一有點名氣的讀書人犯了這個毛病可壞了,基本就是從那往后就再也別想看到原來的那個東西了。這就叫閹割文化,至少也是篡改經典。
其實呀,學習的事情,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說自己認為不對的東西就給人扔了不要了。敬重古人、尊重后人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把人家原來的東西原原本本的保留下來,讓后人去品評。
而“考據”發展到今天,可能也是無題可考的困局,或者說為了顯得與眾不同而另辟蹊徑,一些怪異的考據接踵而至。類似孔乙己那種一個“茴”字有多少種寫法的學問,已經顯得小兒科了。學術之道必要,但是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而走入極端。
再說“章句”的事。對于《孟子章句》這種對古籍進行分章、斷章的做法,個人是不認同的,因為這樣做極易歪曲原文的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是你爸爸同事。現在我把這句話分成上下兩句,上句——我是你爸爸;下句——同事。然后咱們一句一句看,那還能看嗎?拆開了看那就得出人命!!!
所以說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學習經典,后人的注釋要看,但是原著、原典必須要更加細致的去揣摩。特別是近代引入了標點符號之后,其實我們現在看帶標點的古籍,是會有一定問題的。
先過文字關,然后讓古籍中的所有標點符號和注釋都一邊去。您再學一遍看看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