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與千尋的故事中,湯婆婆能奪去人的名字,藉此來控制人。”名字”就象征了”自我”——“言語”決定了“自我”。
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時會因為對方說的某些話,感到莫名的不爽,本能地不認同這些話。有時候,我自己話剛出口,就感到后悔,急忙調整一下又補充一句。翻看聊天記錄或者文章下面的評論,某些觀點會讓心里會有一股沖動,想去辯論一番。但是卻不知道為什么。
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那些話或者評論都是小我的表現。
小我有五大喜好:
1. 自我強化
我做不到 我沒辦法 我不能 最近好倒霉 你要是我,你也會這樣
2. 推卸責任
都怪 我沒有 要不是他 都是命啊
3. 逃避現實
如果...就好了
4. 簡化思考
反正 大約 不就是
5. 自我放棄
我就是
飯可以亂吃(其實也不可以亂吃),話不可亂說。因為你說出的話,會影響你自己本身。
之前說過,言語是擁有力量的,即使叫出對方的名字,意義就大不相同。不過,那個解釋又些偏于宗教,這里給一個相對科學的解釋。心理學自我實現的預期原則(self-fulfilling prophecy),英語部分的直譯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原則說的是,你對他人的預期往往會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自動實現。
比如,你說自己就是拖延癥晚期患者。為了避免自己成為一個“不誠實”的人,于是你在誘惑面前會更容易放棄,選擇更多的拖延。然而正是因為那些輕易的妥協才導致了你在學業上或者工作上的裹足不前。
我言下之意是,我們的言語擁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萬不可胡言亂語,也不要自暴自棄給自己一個可悲的預言。相應的,可以給自己一些正面的預言,來引導自己前往自己心中想往的地方。
積極主動自我覺察表
自我覺察:言語
具體事項:在交流過程中說:“這個課程不就是之前那個什么什么嗎”。
外界刺激:“這個課程不就是之前那個什么什么嗎”
無選擇狀態下的回應:無反應。
任何事情都有3種以上的解決方案:
方案1:“這是小我簡化思考的表現。要不要試著再深入思考一下。”
方案2:“這是小我自我強化的表現。知到和做到,和會做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方案3:“要不要試試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把你的觀點表達出來。”
if... Then...: 如果發現小我出現了,就覺察它是哪種小我,為什么會出現,應該如何應對。
我承諾:直面現實,不論現實多么痛苦,我都要直面現實。
實踐結果:觀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