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書”這個詞也不知道誰發明的,大概的意思就是無用的書。
小時候,在父母眼里,除了課本和參考書以外的一切書,都是閑書。閑書是不能看的,看閑書沒出息,還得受到良心上的譴責。
“你不好好學習盡瞎看些什么亂七八糟的書!看這書有什么用?能考第一還是能咋?”
“我跟你爸辛辛苦苦供你讀書容易嗎?再看這種書快別念了!”
在父母的呵斥聲中,我的閑書被沒收了。我大氣也不敢出一口,仿佛偷情被抓住的八旬老漢,多說一句就要被拉上街去批斗了。戰戰兢兢,低眉順眼,直到父母走出房間。
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怎么就不能體諒父母的苦心呢?然而不過一個星期,另一本“閑書”就又偷偷被我帶回家。
我坐在臺燈下,專等父母去看電視了,才裝作認真學習的樣子,從肚子里把閑書掏出來擺在書桌上,同時做好隨時被發現的準備。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一旦有丁點兒響動臨近,立刻以老鼠鉆洞的速度把書塞回到肚子里。
腳步臨近了,“把頭抬高點,注意近視!”
“嗯。”我挺一下腰桿,正襟危坐,胡亂在本子上順著前面寫幾行。
等到回頭確認父母又沉浸在電視劇當中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書再次取出來。
就在這樣跟父母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我竟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因父母的反對而放棄“閑書”。
乍一看起來,看閑書確實沒給我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唯一一次讓我覺得“閑書”有用的經歷是初二一次語文考試。試卷上考了一句詩句填空,“嫦娥應悔偷靈藥,( ? ? ? )”。這句詩不是我們當時課本里已經學過的任何一句詩,所有人都不會寫,但我卻很驚喜!
什么?你問我為什么?你這么高的智商當然已經猜到是我會寫這句詩了 ,而且是從“閑書”上知道的。所有人都不會寫,我會寫,豈不是顯得我很牛逼?
我心情激動,用顫抖的手握著筆桿寫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句詩是考試前幾天看的一本書上見過的,書名叫《惟我獨仙》,是唐家三少寫的一本修真小說。里面講到嫦娥與后羿后人相遇時,寫過這句詩。等我再學多一點知識時,自然知道這是李商隱的一首詩《嫦娥》里的兩句,但在當時,感覺自己真是碉堡了。
此后因為這次經歷,我竟然愛上了語文,甚至在高中學習時選擇了文科,并最終以文科生的身份考上大學。而在此前,我不喜歡上語文課,更不喜歡語文考試,語文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大學后我做過一段時間家庭教師,我有一個發現,經常看“閑書”的孩子,學習成績要比很少或是從不看“閑書”的孩子好很多。甚至有一個初二的學生,連自己課本上的課文都不能順利地讀下來,錯別字滿天飛,認字認一半。跟家長一談,果然很限制他平日看課外書。
家長的這種做法會讓我想到《人與自然》里的一句臺詞,“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不讓孩子看“閑書”,好嘛,他只好用別的來代替了,于是迷上了打游戲,更是把家長氣得要死。我心想,還不如讓孩子看書呢。
有了這些體會,我要是有有了孩子,我得鼓勵他(或者她)多看書,不拘什么書,便由著他去看,我相信,他收獲的一定比表面上更多 。
最后,那么,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偷看了一本閑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