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在她的QQ簽名上這樣寫:撒丫子奔四去嘍。
另一個朋友回復她說:真羨慕你。要奔四了,你好像還挺暢快的。可我怎么總是感到焦慮呢?
看到這里,我在想,已經三十多歲的我,是坦然呢,還是焦慮呢?
好像兩者都有。焦慮的是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整日忙忙碌碌,坦然的是,對于以后的人生怎么過,心里是有目標的,篤定的。
很多人說,奔四了,一切都塵埃落定了,接下來就老老實實做個黃臉婆或者禿頂大叔吧,人生啊,誰不是這樣過呢?
說這話的人,我知道,他們已經過早地對生活、對未來做出了妥協。
可是,誰也沒讓你妥協啊。如果三十歲你已經覺得老了,那六十歲時你要怎么辦?八十歲時你又要怎么辦?
無論到了什么年齡,都不應該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三十歲以后,應該以一種更清醒、更成熟的態度來經營人生,讓自己過得輕盈豐盛,而不是沉重疲憊。
(1)認真對待你的工作
你的工作,是你安身立命之本。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他們心懷夢想,總想有一天能放下眼前的茍且,去追求詩和遠方。
有人會想,已經三十歲了,我還有未來嗎?我還有前途嗎?想想似乎沒有。那就得過且過吧,混吧。
混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是浪費了你的時間。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資本,也實在對目前的工作心生厭煩,更加討厭處理職場中的各種關系,你大可以辭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沒有那個資本,你最好用心做好你目前的工作。
有人說我可以兼職啊。你當然可以在工作之余做其他兼職,但別因此怠慢了你的本職。
你做一件事的樣子,就是你做十件事的樣子,那些能把一份兼職慢慢做大的人,他的主業也一定完成得不錯,而只想著把工作糊弄過去的人,他的兼職也多半做得一塌糊涂。
身邊好多朋友,因為上班比較輕松就紛紛做起了微商,可是有的人就兼顧得很好,不管是本職還是兼職,都是很專注地在做,所以正常工作的獎金一分沒少,兼職也賺了不少。有的人則是什么都想要,卻對什么都不能全心付出,結果什么都做不好。
(2)善待你的另一半
曾有一個著名的理論這樣說:每一對夫妻都有500次殺死對方的沖動。
相處時間長了,當激情慢慢退卻,厭倦難免會襲來。三十歲以后,你漸漸覺得你的另一半不那么可愛了,不那么大方了,不那么通情達理了,你們之間的矛盾和摩擦越來越多,你無數次地想:這個人現在怎么這么不可理喻?
其實,大多數矛盾都是因愛而起,而也會因愛而終。
你多久沒有擁抱過Ta了?
你多久沒和Ta好好說話了?
你多久沒有陪伴Ta了?
記得汪峰在某一期的《中國新歌聲》上說過類似這樣一句話: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能說出這樣一句話的人,是真的懂得愛的。
難怪他和章子怡現在那么幸福。
作家劉震云在小說《一句頂一萬句》里說: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的孤獨。
別讓你的另一半陷入這樣的孤獨。
愛得再多,不如懂ta。很多時候,你不僅要讀懂Ta說的話,還要聽懂Ta的心。
只有心通了,才會有“一句頂一萬句”的效果,也才會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默契。
(3)愛你的父母,但別想著去改變他們
作家劉瑜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愛無葬身之地》,里面描寫了一對特別愛操心的父母:
大到婚姻、家庭、事業,小到我侄子午飯吃什么、我什么時候去學開車、我哥今天有沒有給那個誰誰誰打電話,我晚上有沒有用護膚霜,自然都沐浴在我爸我媽的陽光雨露當中。
記得當時我讀完這篇文章的反應是:天哪,和我的父母一樣(尤其是我爸,關于我爸的事,我在文章《比“窮人思維”更可怕的,是這一點》中講過)。
暢銷書作家張德芬也曾在《我和母親的和解》中講過,她有一個強勢的母親,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視其他所有的宗教為魔鬼撒旦。而她恰恰喜歡研究佛學,喜歡讀佛經,這在母親看來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事情,為此,母女之間鬧得很不愉快。也是經過許多年的堅持和靈修,張德芬才和母親達到了和解。她說:
有一種東西叫做“溫柔的堅持”。我愛你,但是我做不到你要求我的。我愛你,但是我還是決定要去做我想要的,無論你諒解不諒解。
受知識、環境、年齡和自身經歷影響,父母們的很多觀念陳舊,且很難改變。
對待父母最好的方式是:愛他們,影響他們,但別試圖改變他們。
就像張德芬在一次演講中所說:我每次都給父母買好多東西,讓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的,但是我還是要做自己的事……不要去改變別人,修行是自己的修行。
你自己改變了,別人才可能改變。與父母有不同意見時,不要對他們大發雷霆,要做到“溫柔的堅持”。
(4)用愛和自由擁抱你的孩子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
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而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兒女。他們借你們來到世上,卻并非來自你們,他們雖與你一起生活,卻并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努力以求像他們,但不要讓他們像你們。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天使。
如果,你曾經抱怨你的父母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你足夠的愛和尊重,那么請記住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
不要因為你是大人,就做家庭里的獨裁者。
給孩子哭鬧的權利,給孩子脆弱不講理的權利。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只有孩子像孩子成長了,長大以后才會像成人一樣有擔當、懂得責任并且付出愛。
(5)別放棄讀書
相信很多人會贊同這一說法:讀書,是你與整個世界溝通的最方便快捷的橋梁。
2016年以來,我讀了大約70本書,名著、散文集、暢銷小說、心理學、古文,涵蓋了各方面的內容,這些書伴我走過許多低落又黑暗的日子,讓我對人生、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有了更通透的看法,我覺得我比以前更加寬容了,更能理解別人了。
尤其是讀了很多關于心理學的書以后,遇到問題時,不再像以前那么激動易怒了,與別人意見不一致時,不再試圖通過提高聲音來讓別人理解我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身體知道答案》一書中說:
認識你自己,覺察你內在的心理變化過程,而不要迷失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中。別人向你投射敵意之所以會成功,根本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你心中埋藏著很多敵意。如果你心中徹底沒有了敵意,那么敵意的投射就會徹底無效。
如果你認為別人都不理解你,如果你覺得生活處處不如意,那么多讀書吧,讓自己變得開明通透、積極樂觀。讀書能讓人跳出思維的限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切存在即是合理,一切現象背后都有原因。有時候,理解別人的苦衷,便是善待自己。
(6)培養你的興趣愛好
音樂、電影、烹飪、插花、茶藝,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你有一萬種選擇作為你的興趣愛好,所以不要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刷手機上。
三十歲以后,如果你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日子再怎么過好像都是今天對昨天的重復,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而乏味,那么你真的需要拿點時間出來培養一項興趣愛好。
也許是在籃球場上的一陣揮汗如雨,也許是每天半個小時的瑜伽,也許是花上一段時間為自己煮一杯好喝的咖啡,也許是在書店里的半日徜徉。
別小看了這些小愛好,也許,那是我們平凡生活里唯一的一點光亮。
不要把這光亮熄滅,要借著這點光亮,讓自己正在走的人生之路別那么暗淡,別那么無趣。
(7)鍛煉好身體
許多三十多歲的人會說:我老了。
別無病呻吟了。可能你不再是青春正好的小鮮肉了,可你應該還沒有資格占用“老”這個字。
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從管理好自己的身體開始。
如果你不愛護你的身體,不珍惜你的健康,結果可能不是你老了,而是你死了。沒有健康的身體,以上一切都是零。
三十歲,可能你還在孤獨迷茫中掙扎,可能你還像沒頭蒼蠅一樣尋找明天的出路,可能你的事業步履維艱沒有一點起步的跡象,可能你的人生很喪看不到一點希望,那又怎么樣?沒有人規定一定要在二十幾歲成功。三十歲以后的路還很長很長,從現在起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