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突然感覺看不清東西,去檢查后原來雙眼都上升了50度。于是開心的借這個機會重新換了副很酷的機車款眼鏡。帶了半個月左耳卻被壓的發紫,很痛。這陣子總被這種耍帥的痛折磨,希望被壓的那塊皮膚能被磨厚些,緩解下戴眼鏡的壓力。最近簡書把積分都換成了簡書幣——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比特現金。簡書做區塊鏈是非常合適的,不過也比較擔心,以后自己寫文章會不會被影響的追求這種B而變得不純粹。
在上一期,用戶故事(我們常叫它“需求”)經過了機會階段的初步篩選、探索階段的設計和技術側的可行性評估。僥幸存活的需求,終于進入了方案的設計和驗證階段。在這一階段,設計師將會根據用戶故事,利用設計方法輸出功能原型。這一階段正是我目前工作負責的內容。
《用戶故事地圖》介紹了一種可能是國外常用的設計方法——設計思維,三年前,我有幸聽一位老師講設計思維——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它。經過三年的沉淀和學習,盡管今天我認為它有時不太適合中國的產品設計環境,但我依然非常推崇它的核心思想。接下來會對它做一些簡單的介紹。2015年我剛接觸這個思想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設計思維——臭皮匠的方法論》,也可以了解下。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的實踐方法共有5個階段,分別是:移情、定義問題、形成想法、制作原型和測試。
- 移情:走到使用場景中去,與使用者交談,收集用戶對產品的實際感受,并且收集信息;
- 定義問題:為假想的用戶創建一份用戶畫像,并將實際得到的信息融入到這個畫像中形成案例,使用地圖來繪制用戶當前的行為。這一過程也是對上一階段采集到的信息達成共識,找到隱藏在背后真正的問題;
- 形成想法:根據上一環節的內容,找到解決方案??梢允褂枚N方法;
- 頭腦風暴:除了傳統的腦暴方法,這里也可以使用“故事地圖”輔助腦爆:在卡片或便簽上直接寫下對解決方案的想法,然后將它們直接放至最相關的位置。用一個表現痛點、快樂及其他用戶信息的地圖。針對這個地圖進行腦暴,廣泛收集想法。
- 設計工作室:具體使用方法見下文。
- 制作原型:針對幾種方案制作簡單的原型,并保證其具有一定的保真度;
- 測試:將原型拿給用戶看,是否真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并獲得反饋。最終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設計思維強調小型的多學科團隊協作,團隊成員通過制作簡單模型、草圖和低保真的文檔來進行交流。設計思維幫助我們真正理解“解決什么問題”,而不是我們認為的“要去解決什么問題”。
然而,設計思維并非萬能或一定可以成功,設計思維最大的缺陷是花太多時間在前期設計和分析,從而對方案產生很強的依賴(這也是理想化設計的通病),一但結果不如人意,就會對設計過程產生質疑。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按照冪律分布,實際開發出來的東西中失敗和成功的分別占20%,還有60%說不上成功或失敗,基本上無用的。此外,進入市場的功能也很有可能收不到用戶能用或不能用的反饋。
驗證性學習過程
做為交互設計師至今,隨著對實際產品設計環境理解的不斷加深,我漸漸明白,一套嚴謹的設計流程固然可貴,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前提下快速獲得方案,這種基于嚴謹流程的方法論必然會碰壁。一套結合實際開發流程、契合國人快(急)速(功)驗(近)證(利)的期待,必須要從其他方面找方法,于是我碰到了“敏捷思想”。無獨有偶,《和戶故事地圖》中也提到設計思維的弊端,從而提出了另外一種設計思想“驗證性學習過程”——“開發-度量-認知”模型。
- 開發:盡可能做最小可行實驗,用以驗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 度量:從訪談、可行性測試和軟件使用中進行真接觀察和數據分析;
- 認知(學習):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重新思考設計方案,重新形成新的解決方案。
它的具體過程是:
- 獲得信息:與其他伙伴(與用戶直接打交道)共同討論,獲得目標用戶和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
- 找到事實:通過討論,為猜測的用戶和問題找出真實的原因和事實;
- 構建方案:構建多個解決方案,并將其聚合為最好的1?2個解決方案;
- 找到風險:基于聚合的方案,猜測用戶如何使用方案以及技術風險,并找到其中影響最大的幾個風險;
- 開發原型:設計和開發小型測試,做出一個最基本的能表達方案的原型(可以使用設計連環畫,這是我很感興趣的方式);
- 測試原型:使用原型,對用戶進行測試,驗證問題的存在以及方案可行性;
- 分析結果:測試結束后分析結果,若設計之初假想的方案是錯的,則根據已知信息和新的猜測,進行下一輪測試;
設計工作室
設計工作室是一人快捷的、協作式獲得想法的方法。它的方法大致是這樣的:
- 邀請8?12個人,你認可他們的想法,并且希望他們能幫助你改善產品;
- 描述你正在解決的問題,它的背景、機會和探索的信息,但不要說太多,防止影響他們的想法;
- 選擇性的分享一些同類產品的案例,或者其他借得借鑒的產品功能設計;
- 每個人根據已有的信息繪制草圖,可以限定時間;
- 每4個一組進行小組分享,時間為30分鐘。教練對每個人方案解決問題的程度給出反饋,并指導他們如何融合其他人的想法;
- 要求每個小組綜合得出最優秀的想法,并輸出一個組織好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5?30分鐘;
- 以小組為單位,向所有人分享想法,并展開討論;
- 收集他們的草圖和想法,團隊成員用這些資料最終創建一個最終的、進行充分整體的草圖。
絮絮叨叨又說了這么一大堆。有時候不得不說寫字是非常有趣的過程,看著不懂的內容,寫出來,哪怕是對照著一字一字寫,也能快速在腦中構建清晰的思路,這也許是使用文章輸出進行學習的真意吧?,F在是23點35分,無眠的朋友們晚安,有眠的伙伴們好夢。
—— end ——
全部內容鏈接:
用戶故事地圖(1):體驗用戶故事
用戶故事地圖(2):作用
用戶故事地圖(3):故事與卡片
用戶故事地圖(4):創建方法
用戶故事地圖(5):開發流程之“機會”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6):開發流程之“探索”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7):開發流程之“設計”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8):開發流程之“故事工作坊”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9):開發流程之“研發-評估-交付”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10):開發流程之“回顧”階段
用戶故事地圖(11):故事(需求)拆分
用戶故事地圖(12):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