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簡 . 愛(1)——文學是滋養生命的土壤
睡前讀文學,每月共讀一本書。
12月共讀【傲慢與偏見】基本接近尾聲,不少人提議下個月的書單為【簡.愛】,于是就把書單定為【簡.愛】了。我迫不及待的給新書拆了封,提前開啟了【簡愛】的閱讀。
最早看【簡愛】是在高中時期,已經不記得男女主人公是怎么樣的人物了,只記得最后男主人因為一場大火受了很嚴重的傷,簡愛看到他的情況放下了芥蒂和他在一起,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今天特意沒有看前言,而是從第一章正文開始閱讀。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之前的【傲慢與偏見】也是先看完正文再看前言,最后看前言的的時候,會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更深刻。反而比先看前言再看正文感覺收獲要更多。打開第一章,一股陌生感撲面而來,我猜測著簡愛在里德府的身份,漸漸的從文字的描述里知道她是里德府男主人的外甥女,父母雙亡,舅舅把她接來照顧,可惜唯一能護著她的舅舅也不長命,她在舅媽和那群表兄妹的嫌棄下艱難的活著。
簡愛被表兄打破了頭,于是她開始反抗了,然后舅媽把她關了起來,導致她受驚病倒了。她的病讓她對于自己的處境越發的想要逃離,她終于可以逃離這個地方,卻被舅媽狠狠的羞辱,她感到屈辱,不公,卻又無可奈何。對比“高貴又高尚”的里德太太一家人,簡愛顯得如此的卑微,她的存在就是為了給這一家人增加光芒的。幸而在她不懈的努力下,她終于要離開了,離開這個不喜歡她,和她格格不入的里德府。
以上是一到四章的故事。它的動人之處在于,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簡愛的委屈和無助,可是,她并沒有屈服。她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她怨恨里德太太對她的不喜和不公,可是她沒有抱怨,沒有消沉,而是努力的想要逃離,改變自己的命運。
是什么讓一個弱小的孩子,有如此強大的內心?我想,是書籍的魅力。第一章簡愛就描寫了自己看書的故事,她從書本的插圖和文字中徜徉自己的想象,讓自己的心靈,跳出了小小的里德府。我沒有糾結,一個寄人籬下的孩子,在沒有人教導的情況下,是如何學會看書識字的。我只知道,書籍化解了簡愛所有的苦難,讓她在黑暗的世界里,綻放了屬于自己的光明之花。
我從【傲慢與偏見】里看到的是生活;而我從【簡愛】里,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平靜的面對現實的磨難,努力掙扎著沖破黑暗。誰說文學無用,它是滋養生命的土壤,給與很多人生活的希望。
【讀書筆記】簡 . 愛(2)——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其實看簡愛的過程非常的壓抑,無論是小簡愛的遭遇,還是海倫的遭遇,又或者,洛伍德學校里學生們的待遇。她們并沒有犯什么錯,可是她們卻要忍受著及其苛刻的待遇,還要對這樣的生活,心懷感恩。
簡愛借由海倫的口,訴說了很多無奈,卻是當下對于她們來說最好的選擇。比如“寧可耐心忍受一次除你自己之外,別人誰都不會感到的痛楚,也遠比做出件冒失的事來,讓跟你有關的人全都受到不利的影響為好。”“既然不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該你忍受的事,如果說你受不了,那就是軟弱和愚蠢的”“最能克服仇恨的并不是暴力,最有把握治好創傷的也不是報復。”“你們的仇敵要愛他,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恨你們,凌辱你們的要待他好。”看到這些,我簡直想把書給扔掉,是的,我和小簡愛一樣,愛憎分明,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喜歡就要表達出來。可是當海倫聽了簡愛的訴說之后,又提出來“如果你盡量去忘掉她的嚴厲,和因此引來的憤激情緒,你不是會過得更快活一些嗎?”這一刻我釋然了,放下仇怨并不是因為不憤恨了,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服。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執著于過去,對于不好的過往念念不忘,最終受折磨的,終還是我們自己。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祥林嫂”,祥林嫂要是能夠放下自己的經歷,不再一遍遍的向人訴說自己的悲慘故事,也許她的結局,會更好吧。每一次的回憶和訴說,都是一次把傷口撕裂的行為,想想我們傷口愈合的過程,唯有不聞不問讓傷口自然結痂愈合,等痂落了,傷口自然就好了,哪怕有疤痕再怎么觸碰也不會疼。倘若一次次撕開查看傷口,傷只會越來越嚴重,再也好不了。人生也該如此,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不管結果多么糟糕,唯有接受,同時忍受,不需要反復訴說提及,等一段時間,再提起這事,我們就可以云淡風輕,泰然自若了。
我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卻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想到了。思維的轉變只在瞬間,而這個瞬間對我來說,就是自我的成長。
【讀書筆記】簡 . 愛(3)——怒放的生命
今天把【簡愛】全部都看完了,比起【傲慢與偏見】,同樣是愛情故事,【簡愛】的基調要沉重很多,我用了兩天時間看完【傲慢與偏見】,看完【簡愛】用了20多天。
看【簡愛】的感覺是,我需要看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我還需要了解書中提到的許多其他書籍(比如羅馬史,圣經等等),這樣才能讓我更好的讀懂這個故事。從這個側面反映的是作者學識的淵博,然而對我來說,國內的文學都讀的很少,更不用提國外的。所以讀【簡愛】的時候,會覺得很吃力,速度也就慢下來了。
相對來說,【簡愛】的整體基調是沉重的,它不像【傲慢與偏見】那么歡快,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我不得不在閱讀的時候停下來,喘一口氣,然后重新開始。故事的結局,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在我看來,簡愛嫁給羅切斯特還是很可惜的,她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而已,或許在當時的環境下,羅切斯特先生才是簡愛最好的歸宿。這是兩個孤獨的靈魂,互相依偎,互相取暖的結合。
看完故事再看前言,【簡愛】受到了很高的贊譽,連帶著,對她妹妹艾米莉的【呼嘯山莊】,我也充滿了好奇(我應該是看過【呼嘯山莊】的,只是現在已經忘完了,但是因為有關【簡愛】的評論,讓我有了閱讀【呼嘯山莊】的興趣)。【簡愛】的成就在于它在同類題材中顯示出來的大膽和率真。她至始至終展現了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積極進取態度的女性,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我覺得簡愛的勇敢形象源于作者閱讀了很多書籍,是書籍滋養了她的靈魂,哪怕生活充滿了坎坷,依舊滿懷希望的活著,不會因為自己的出身而感覺卑微。
感動我的,是簡愛的自尊自愛,不卑不亢。她經歷了很多磨難,本該在社會底層的泥潭里掙扎,然而她自始至終保持了優雅,言行舉止都非常得體。她渾身上下流露的是貴小姐的氣質,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輕蔑而覺得低人一等,她很清楚自己是怎么樣的人,她也驕傲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哪怕落魄了,依舊驕傲的保留了她的自尊,不搖尾乞憐,不怨天尤人。那么純凈又高傲的靈魂,想讓人不喜歡都難。
生命本無貴賤,高傲的靈魂鑄就了高貴人格。
【讀書筆記】簡 . 愛(4)——“自私”和“無私”
這兩天文學群里關于簡愛的討論持續不斷,也因為其他人的思考,引發了我自己一些零散的思考,都是一些斷續的片段,很難成章,但我覺得應該記錄下來,便于以后重溫。
俊雅提出簡愛和羅切斯特的愛情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價值觀。那一刻忽然想到,“自私”和“無私”,羅切斯特和簡愛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羅切斯特先生更在意自己的感受,他知道怎么樣讓自己活得體面風光。而簡愛不一樣,她更多的時候會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選擇妥協,委屈自己。
【相對簡愛來說,我覺得羅切斯特是“自私”的,他更知道,怎么選擇對自己才是最好的。而簡愛相對是“無私”的,她可以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委屈自己。
簡愛的無私,會讓別人覺得她可愛,但是對于她自己來說,是很委屈的。也幸好她收到的教育是教導她學會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事,一般人還真做不到簡愛這個程度。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簡愛嫁給羅切斯特是非常可惜的,她完全可以找到一個和她年齡相當,志趣相投的人。
簡愛接受了叔叔的遺產,完全是可以去交往更好的圈子的,只是她自己沒有走出去而已。以前看的時候沒感覺,這次看就覺得簡愛嫁給羅切斯特挺可惜的。又或者,是作者渴望這種從一而終的感情,現實中如簡愛這樣的女子,我覺得是不會選羅切斯特的,又可能,是我們處的社會不一樣,所以婚戀觀也不一樣。主要還是她經歷太少,太單純了。以簡愛的聰慧,我相信她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確的,她完全可以辨別自己接觸的人是怎么樣的人,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俊雅提出:
為什么從古到今金錢在人類社會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這種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至于我們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門當戶對(嫁個有錢人)
這個問題提得相當精彩,至此我覺得我們讀書,已經不僅僅是讀故事,而是上升到深入思考的階段。結合鬼叔前面提到的:你們閱讀文學感受文學,其實最主要是品味文學的普世意義。如果把【簡愛】當成愛情故事來讀,也不過是兩個寂寞的靈魂相互吸引,最后走到一起的圓滿故事。然而,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通過文字中表達的思想是值得宣揚或者借鑒的。關于俊雅的問題,我覺得是可以拎出來單獨寫一篇文章的,當然,群友們的答,也是精彩紛呈。
【我覺得是為了好的生存。母系氏族社會之所以女性地位更高,是因為女性能創造的收入更穩定。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生存都是第一要務,那怎么讓自己生活的更好,是每個人的目標;而不讓自己的生活變差,則是最低要求,所以要門當戶對,不能選比自己差的人家,嫁個有錢人,也是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好】
【我覺得看一本書,不僅僅是看內容,還要看到深層次的原理,簡愛的意義在于女性對人格自由和婚姻自由的追求。或許在當下社會,女性的這種需求表現很正常,而那時候,卻是意義非凡的。
然而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對于金錢的重視,始終是第一位的。社會的發展會有變化,但本質始終如一,人性其實也沒有多少變化。
所以我們能從班納特太太身上,看到母親或者鄰居大媽的縮影,我也能從簡愛和伊麗莎白身上,看到對于自尊的渴望。】
【我今天又看了前言和出版說明,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也是看過傲慢與偏見的,她對傲慢與偏見里描寫的婚戀觀并不是很認可。但是作者在出版的時候提到簡愛是向《名利場》的作者致敬,所以,我覺得可能需要延伸閱讀一下《名利場》。最受推崇的是人民文學楊必的譯本
其實我還有一點想不明白,作者為什么不給羅切斯特先生更好的出身和經歷呢?現在很多小說,灰姑娘遇到的必然是高富帥,穿越女主遇到的,必然也是各種精品男。
小說是作者對于現實的不滿或者意淫,簡愛的作者,為什么不對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偏愛一點,給她們更完美的結局呢?
如果羅切斯特先生的出身更好,也沒有浪蕩過,那他被簡愛的質樸吸引,簡愛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出身而覺得配不上他,不是更能說明作者對于女性在追求婚姻自由上的觀點嗎?(愛樂牛:如果這樣的話,那與帕美拉有什么區別?)
對于美好,對于自由的向往,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作者為什么要給一段質樸的愛情,加上那么重的鎖鏈?甚至要等一方發達了,另一方落魄了,才最終結合?是因為社會對于這樣的結合,還是不允許嗎?所以要讓他們的結合,被各方都能接受?這是作者向現實妥協嗎?】
我覺得簡愛一個驕傲的人,同時又深深的自卑著。愛樂牛附議:感覺簡愛就是這樣的,自卑和強烈的自尊并存著,太自尊了其實就是自卑。
【同感,以第一人稱寫故事,卻讓讀者有第三人稱的閱讀體驗,我也是覺得,需要好好的研究她的寫作手法,特別的佩服。
簡愛的自卑在面對她表哥的時候特別明顯。她不斷委屈自己希望能獲得表哥的認可和喜愛,哪怕表哥提出的要求對于她來說是完全不合理的,她在拒絕之后還是很忐忑,企圖能緩解這種關系,而表哥對她的打壓變本加厲,她卻不敢反抗,一直委屈求全。相對來說,她的兩個表姐和表哥相處的模式就正常多了。
最后幾章,簡愛出逃之后的故事,當她知道自己得了叔叔的遺產,堅持把它平分成四份,和表哥兩位表姐平均持有,這里有提到她對親情的極度渴望,遠超過了金錢。還有就是和表哥表姐的相處,她是處于極度自卑的狀態下,尤其是在她表哥面前。
還有就是去看望里德舅媽的故事,這幾章也很有意思,這里其實我是沒看出來她對親情的渴望的,但是她很輕易的就放下了小時候的芥蒂,友善的對待舅媽和兩個表姐,還為了照顧表姐在舅媽去世之后多停留了一些時間。
我覺得我會去看望舅媽,但不會和她們和解。這是簡愛的偉大之處,一般人真難做到。
還有圣約翰說她不嫁給他就是違背承諾,在我們看來完全是無理取鬧,一般人的反應應該是憤怒反擊,可是到了簡愛這里,她卻不敢反抗。看到這里我一點也笑不出來,我想這要是我表哥,我非狠狠揍他一頓不可,我一點也不稀罕他的喜歡。
再說,他那根本也不是喜歡,只是要給自己找一個聽話能控制的助手,讓他沒有后顧之憂而已。
簡愛和表哥的故事,應該是對宗教信仰自由的諷刺,表哥以傳教士的名義,站在道義的高度,提出無理的要求,不斷打壓簡愛,想從精神上擊潰她。這一點,和現在社會的“道德綁架”有異曲同工之妙,應該算是宗教綁架了。作者讓簡愛突破宗教綁架,這在當時算是非常大膽的行為了,也是意義非凡的。我覺得這本書表達出作者對宗教的態度,在當時社會應該是毀譽參半的。】
【讀書筆記】簡 . 愛(5)——被“冤枉”的里德太太
簡愛的故事,因為是第一人稱,我們很容易代入到主角的情境里,所以故事的開頭,會讓我們覺得特別的壓抑。為小簡愛可憐的身世,凄慘的遭遇感覺痛心。在這里,里德太太這個舅媽,就是一個狠毒的巫婆形象,她一點也沒有愛心同情心,對小簡愛一點也不好,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讀到簡愛像海倫傾訴舅媽一家對她如何如何不好,海倫勸誡她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如果里德舅媽真的如簡愛所說的那么惡毒,只怕簡愛活不到長大。那一刻,忽然就渾身發涼,想象著,倘若我是小簡愛,若是我得罪了舅媽,舅媽就不管我的死活,不給我吃飯,甚至虐打我,我根本就活不到長大。這么一想,才發現,原來舅媽的惡是簡愛想象出來的,其實里德舅媽對簡愛并不壞,也因為如此,當小簡愛情緒爆發說恨她的時候,她是震驚的,或許在里德舅媽的眼里,她養育小簡愛,就像養了一頭“白眼狼”。
里德舅媽對簡愛到底有多好呢?首先,從開篇我們可以看出來,簡愛在里德府的身份是小姐而不是下人,雖然她沒有得到里德舅媽像對待親生子女那般的親昵,但是舅媽哪怕心里對她極度的不喜歡,也沒有少了她的吃穿用度,還有傭人照顧她,她在里德府是自由的,也是一位小姐的存在。其次,簡愛被關紅房子生病了,舅媽為她請了醫生,讓醫生和傭人照顧她。如果舅媽真的對她不好,又怎么會為她請醫生?第三,簡愛想要離開里德府,在醫生的提議下提出來要去學校,舅媽就為她找了學校(姑且不論學校的好壞,或許舅媽自己也沒有這個判斷的能力)……從這種種可以看出來,舅媽做了她能做的事情,讓簡愛衣食無憂,生病了會給她請醫生,她想要去上學就送她去學校。
里德舅媽的身份,有點類似于“繼母”,繼母難當,我們大家都知道。她不喜歡簡愛,卻又礙于先生臨終的囑托要好好照顧她。她不能放下心結把簡愛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愛,只好一邊養著她,一邊無視她。她沒有在生活上缺了簡愛什么,唯有在情感上,不能給簡愛母親般的關懷。孩子的心都是敏感的,簡愛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家庭,是不一樣的,有一種深深的被排斥在外的感覺,基于這種感情,她覺得這一家人都壞透了,對她一點也不好,她一點也不喜歡這里,可是她又無處可去,只能忍受著。
至于表哥欺負她,孩子的世界,這種欺負其實也很常見。兄弟姐妹之間,哪有不鬧矛盾的,我和我親哥小時候也沒少打架。簡愛,把這種欺負給放大了,因為她挨打之后,沒有爸媽可以撒嬌哭訴,所以才會顯得特別可憐。
綜上,我會覺得,簡愛在里德府的生活,其實沒有她描述的那么糟糕。至于從一開始,我們就給她打上了可憐受欺負的標簽,完全是因為這是以簡愛的口吻來敘述的故事。若是故事的主人公換成里德舅媽,或者簡愛的表哥表姐,那么簡愛展示出來的形象,又將完全不同了。
換位思考,在任何時候都適用。我們總是會先入為主,自以為是正義的一方,對于弱者的控訴,表現出義憤填膺,然而,細細思量,其實這樣的控訴,大多是弱者的臆想,也是非常片面的,倘若不能冷靜的分析,很容易被單方面的訴說牽著鼻子走。經典尚且如此,更何況如今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消息,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事實真相,唯有自己經過深入分析,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答案。
【讀書筆記】簡 . 愛(6)——人性里的善與惡
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很難從單一的事件里去判斷。在某一時刻,或者面對某一個群體的時候,他是好人,大大的好人;而在另一時刻,面對另外一些群體,他是壞人,大大的壞人。我們反感電視劇里,毫無底線的好人,因為那太不真實了。每一個人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善與惡交織。如我們所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面是佛,一面是魔,在才是真實的人性,真實的社會。
今天田田的讀書筆記“我家里的里德舅媽”,寫了她家庭的真實經歷。看完忍不住唏噓,卻又忍不住佩服。一個女人,被自己的父親欺騙,被“賣”給了現在的丈夫,又因為婆家重男輕女的思想,不得不把自己的小女兒送人,又因為小兒子夭折了,被逼著接受丈夫前妻的兒子。她怨恨父親的欺騙,她也怨恨命運加注在她身上的苦難,她把這一切發泄在和丈夫的無盡爭吵,打罵兒女上。盡管如此,她依舊好好的把兒子給養大了,不缺他吃,不缺他穿,比對自己的女兒還好。她不是一個好母親,她又實實在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有人說,看到這篇文章,更深的理解了一句話:在我們可以明眼看到的現象背后,可能有不為人知的淚水,以及無法想象的痛楚,所以不要輕易去評判別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最近幾篇由簡愛衍生出來的關于原生家庭的反思,會讓我覺得比看故事更沉重。因為故事是虛構的,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而那一篇篇泣淚的讀書筆記,都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生,我隔著屏幕,能觸摸到她們的溫度,卻給不了她們溫暖。
一本書讀到現在,從故事到道理,從道理到人生,越來越多的解讀與分享,無數智慧的光芒在閃爍。我們的過去無法重來,只愿我們的未來,可以充滿光明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