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關于地皮菜的記憶大概終止于1983年。那一年,我去了鎮上的中學住宿讀初中,周一到周五都被圈在校園里,周末和暑假即使在家里,也基本上把時間用來學習。而且,隨著自己漸漸長大,似乎也已經不愿意再跟著母親去撿地皮菜了。
地皮菜,在我們那里叫“地家皮”。我現在懷疑正確的說法應當是“地之皮”,只不過因為方言的原因,說成了“地家皮”。
地皮菜其實有很多種叫法,也叫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軟兒、地瓜皮等,據說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對老年癡呆癥有很好的療效。我國的一些中醫著作中多有記錄,如《本草綱目》就記載說:“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名醫學別錄》說:“主明目,益氣。”《綱目拾遺》也說:“清隔,解熱,利腸胃。”
根據記載,地皮菜生存范圍很廣,對氣溫的適應幅度也非常大,從寒冷的南極洲到炎熱的沙漠,從雪山到火山熔巖流過的地方,都能生存、繁衍,而且耐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
而我記憶中的地皮菜是生長在夏天的,也許就是暑假中最熱的那一段時間。
夏天的雨后,空氣濕潤清新,舒緩的山坡,有流水潺潺而下。在水流過的草叢里,地皮菜旺盛地生長了出來。
每到這個時候,母親就會帶著我去撿拾。
那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碧綠的東西,就像沒長大的木耳。
母親和我把地皮菜一撮一撮地撿拾起來,放在籃子里。回家后,母親用清水淘洗干凈,加青椒、肉片炒,清香撲鼻,是很好的下飯菜。
青椒肉片地家皮,清爽的、滿滿的母親的味道、老家的味道。這童年的經歷,母親的味道,深深地種進了我的記憶里。
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到湖南南部某地出差。在餐桌上,出現了一盤地皮菜炒雞蛋。
我驚訝于這里也有地皮菜,并跟當地的朋友說起童年的往事。當我說已經十幾年沒吃這個菜的時候,陪同的同志都善意地讓我多吃點。我貪婪地幾乎把一盤菜全吃光了。
因為久居城市森林,我似乎已經忘記了像湖南這種夏天濕熱的地方,其實是地皮菜最好的生長地。
這幾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我所在的公司也有對口扶貧任務。購買當地的農產品,也是扶貧的方式之一。公司工會每年都會從對口扶貧縣購買一批農產品發給員工。
這其中就有地皮菜。
第一次收到地皮菜的時候,我急不可耐地把地皮菜放在盆子里,用開水泡發,再用涼水淘洗干凈,炒了滿滿一大盤地皮菜炒雞蛋。
味道真的好。
關于地皮菜的回憶,慢慢散開,然后又更深地留在了記憶里。
隨著扶貧電商的開發,吃地皮菜已經不是難事。想吃的時候,打開手機,進入扶貧館,下單,幾天后就能到貨。
我吃地皮,有以上兩種吃法。我還根據產品說明書,把地皮菜淘洗好,涼拌,做湯,或者做餡。不同的口感,相同的味道。
我想起了遠在家鄉的母親。
母親年齡大了,也已經早就不再去撿拾地皮菜了吧。而且,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家鄉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我不知道在新的環境里地皮菜是否還會生長,我不知道已經年老的母親是否還記得地皮菜。
再回老家去看母親的時候,我一定要帶一些回去。我要親自炒給母親吃,和母親共同回憶我們一起撿“地家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