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90后,北漂八年,工作四年,已婚,住在郊區,每天通勤上班,和先生賭博似地全部靠借款在北京郊區買了個小房子,雙方父母都是農民幫不上啥忙,每個月月光地還著貸款,買菜要數著頓數買,吃肉要掂量著斤兩稱。
生活很現實,一面是,在同齡人里面,我們雙雙取得了戶口,名校碩士畢業,有優秀的工作技能、穩定的工作,還很年輕的身體,已經晉升為有房一族,我們真算是幸運。另一面是,身體健康是我們最大最卑微的心愿,特別怕自己生病,更怕家長生病。每個月還貸款時我們把辛酸往肚子里咽,可千萬不敢訴說自己的不易,生怕被孤立、被敵意所謂秀曬炫。生活折磨得每個人都有一顆玻璃心。
我和先生是老鄉,高中時候的學長學妹,我們雙雙從初中開始就外出求學,不再每天都回家,從每周回一次家、每月回一次家、后來每年只寒暑假回家、到現在每年只回一次家,前后5天而已。最后一種情況差不多十年了。與其說,我們愧疚無法陪伴父母,少了對他們很多的精神陪伴,更多的時候我們還只能停留在為四位老人老了之后生活毫無保障、如何解決溫飽疾病問題而擔憂的階段。
07年先生初次來北京,09年我也來了,畢業時,我們在北京有一群一起來的同學在這里落戶安家生孩子。我們建了微信群,會不定期聚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畢業、結婚、買房、生娃,每一件事情對于我們這一批90后都是壓力山大的,因為誰也沒有經驗。房子和孩子最終占據了我們相聚的核心話題。
15年,通州出臺了“限購”政策,雖然整個下半年房價單價翻了一倍兩倍,我還是鼓吹先生買房,因為當時他把自己工作一年半的錢全投資在股市里,我覺得比起這令人驚心動魄的股市還不如扎進這令人驚心動魄的房市,畢竟就算再虧,還能落下一套房子自住,我們是剛需。于是,砸鍋賣鐵,借錢貸款,后期還無限地多出了一筆又一筆的手續費和利息,我們最終住進了這間小二手房里。
16年年初房價再翻了一番,這一年我們都忙于換工作攢錢還貸,根本無暇看房價,930出來的時候我瞄了一眼,關于二套房,與我們無關,直接忽略。17年出臺了3.17政策、緊接著的3.24政策,我去網上看了看房價,心里奔騰過一萬匹某種神獸。這些政策的出臺,一樁樁一件件,看似跟我們無關,我們是剛需,房價漲不漲影響不大;又和我們有關,那下一套房要怎么辦?每一個政策出來,群里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討論,但其實,我們身上除了債款并無其他。我們已經很自覺地不看新聞聯播很久了,因為就算它永遠能給我們織出一片大好和諧社會,我們還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似乎永遠看不到未來的焦慮。
在《朗讀者》上聽到這篇母親寫給孩子的文章《愿你慢慢長大》,我心里的焦慮稍微安靜了一點。
細想這些年求學、畢業、找工作、戀愛、買房、換工作、結婚、先生換工作、持續考證考研、初試復試、每個月數著工資還債、買菜、旅行,工作轉正之后,生活稍微緩和了一些時我們也幻想過“換房”,因為家長催著要孩子,甚至是二胎,我們不再想跟他們解釋什么叫養不起小孩,畢竟,他們這一輩養育我們幾乎也沒花多少時間和金錢。我們上大學碩士、結婚、買房、甚至辦婚禮也幾乎全是兩個人自己負責全程的花銷。我們二十幾歲的人生里大概滿打滿算也只有不到十年是在家里走讀的,我和先生都一樣。我們不喊苦,只是不再想與他們口舌自己已經盡力。說到這里,還是想聲明一下,我們與父母的關系都很好,我們孝敬他們,只是不再期盼他們對我們的理解,能從大山里走出來,我們已經知足,生活中最不愿的就是回頭和抱怨。
然后“吧唧”一下,一個“930”政策,一個“317”政策,緊接著一個“324”政策,說實話,當天下班,地鐵里關于認房認貸政策的而討論就沒有休止過,滿滿一車廂的焦慮,我看著,別人也看著。恐懼、憤怒、絕望、平淡,然后到站了大家蜂擁下地鐵,奔回自己或是租或是買的小屋子里,生活還得繼續。
看到新聞里說,聯合國認定,92年出生的人開始步入中年(托腮驚恐臉),看到頭條推送“90后剛過完童年就步入中年”的新聞(扶額大哭臉)。原來,整個北上廣、甚至全國的內心還是孩子的90后的我們,焦慮真正地席卷了我們,對于房子、對于孩子。
于是,我把這篇《愿你慢慢長大》寫了一遍,寫在我的筆記本里,幻想著自己能是個孩子。想想還真是好笑,因為整個貧窮的童年我都希望自己能夠快快長大掙錢。
我看到一起典型的3·17后的二手房“連環案”:一對小夫妻A將自己當年辛苦咬牙買下的一居室小婚房賣了湊了首付想要買一個三口之家B的兩居室,他們打算要小孩了,年級不小了;這個三口之家呢,要賣了手頭唯一的兩居室,國家提倡生二胎了,父母等不及了,湊夠首付去買海淀區那個C夫婦小三居的學區房,讓大孩上學區。然而,3·17政策突然降臨,認房認貸之后,已經榨干了雙方父母、借光了親戚朋友的C與B毀約了,B就與A毀約了,A就成了那個最慘的,他們夫婦手頭攥著的賣掉一居室婚房后得來的尾款再也買不起房了!
房子這事就這樣在全社會、至少是全北京發酵到現在,我們最后得出了結論:90后似乎總是那個沒趕上好時代的一群。畢業趕上落戶年齡受限;結婚趕上二胎政策放寬,父母要孩子的心都癢起來了;剛工作房子在數月內漲了一倍又一倍,而自己可能剛剛轉正,一個月多得了千八百塊錢;畢業生數量年年攀升、薪水卻年年下降。
多年前,90后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那些家里只有自己一個小孩的90后小時候渴望能多個兄弟姐妹陪伴,多年后所有的90后一直徘徊在被家長催婚、催生的路上,我們內心只剩下一個呼喚:哪里來的房結婚、哪里來的錢養二孩?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四個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尚且不夠一份首付,那些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養老毫無保障的90后,又該何去何從?還沒畢業的獨生子女活得還似個孩子,一畢業,來自縣城里的獨生子女家庭與農村家庭的90后門幾乎都退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為相對于北京房子的首付,父母手里的存款0也好、100萬也好,幾乎都可以劃成約等號了。
討論了一圈后,我私信先生說:“房價不可控的,尤其是對咱倆和咱倆的家庭,可控的只有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先生干了這碗濃雞湯,說:“我倒是從沒想過房價,因為咱倆是真心沒錢,好好工作吧,別丟了飯碗。”我說:“好。”
結婚快一周年了,我也快25了,丈夫27。我倆讀書早,畢業早,工作早,結婚在北京也算早,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們也會相望無言,磨合期過了,我們就會靠念對方的好來喚起心里對生活的感恩。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能找到一個人與自己白手起家,我們倆都很幸運了。
我倆每個月還著于工資水平而言巨額的貸款,還要經常抓住機會去旅行,窮游也好,商量好開始準備要孩子。我們不再考慮什么時候換房,更不期許要換學區房。我們決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學習上。我們每天最重要的時間全撲在工作上,下班后最大的期待是直奔家里的另一半和清淡的晚餐。我們拒絕幾乎所有的應酬,周六日不如在家做個雞蛋羹,下了班不如在家買個會員看影片。若是相望無言,就各自在家碼代碼寫東西。想要一起做點事兒就去河邊跑個長跑騎個單車。
從打算開始要小孩起,我重新關注起了兒童教育。我也會常常和先生暢想,我說,將來我的孩子要有品行、有理想、有獨立人格、有興趣愛好,我就很滿足。先生想的更簡單,他說,要是咱倆生個男孩,我就把他扔回鄉下打兩年架,有健康的身體我就很滿足了。
我們大概是因為從來沒想過能買得起學區房,所有從來也沒有期許,就沒有過失望。孩子將來上什么樣的學校,成為什么樣的人,大概絕對也不是由于上了學區房就能決定的吧。最近的例子,不就是我們夫妻倆,和一起來北京求學就業的這些為數不多的兄弟姐妹嗎?我們都活得很好了,相對于我們前面17年的家鄉生活,我們完全憑雙手在這個城市立足,成為為有健康人格和獨立思想的成年人。
雖然,我們也曾幻想過,什么時候能夠享受做個孩子的狀態,但我們很幸運,我們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夢想和方向,還有很多時間去完成。我很知足。
先生出差了,公司很好,會報銷車費放他周末回來看我。他每天都會跟我報備上下班、午覺和飯點時間,報備完之后等不及回答就投入到工作中。我從來也不守著微信、釘釘等候他上線,看到了就回他一句安心。我們享受這種自由而又有可牽掛的人生,一切都不用刻意,也沒有壓力。
把工作做到極致,把家經營成最自在的藏身之所,然后養個孩子。希望,未來的日子可以過得充實和幸福,不用回頭感慨光陰虛度而陷入更深的焦慮。
愿你慢慢長大,小時候,貧窮追著我們成長、生活被迫慢不了,畢業后房價追著我們生活照樣慢不下來了。90后的我們,生活似乎再也不會慢了。于是,我對先生說,那咱們就走穩每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