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十萬個為什么。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看到什么都要問一句“這是什么?”即便有的東西之前兒子問過我那是什么,我也告訴他名稱。他不記得了,還是得問我。雖然他可能看到別的東西,屁顛屁顛地跑過去,沒一會又忘了剛剛問我的回答,但我還是不厭其煩地回復了他。我想,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對什么事都想一探究竟,但什么事也不往心里去。
正是如此,他一臉茫然地問“我是從哪里來的?”這種人生終極問題,我是會敷衍他的。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問題,而他很快又會忘了這件事,問我新的問題,“那個花叫什么?”“那顆又是什么樹?”
一開始,我以為孩子是真的好學,頭腦一熱,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么》來滿足他的求知欲。我家兒子是個當科學家的好苗子也說不定。沒想到,沒過幾天,就沒見他翻過那些書了。我當時那個氣啊,恨鐵不成鋼。后來我也反思了,確實不能怪他,書里很多字他不認得,里面的意思他也理解不了,拔苗助長只會挫敗他的求知欲。
如果要讓孩子學習知識,就得找一些有童趣的科普讀物。我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法布爾的《昆蟲記》,就上網看了一些節選,確實如很多評論說的“這是一個昆蟲童話”,作者是很有童趣的人,用巧妙生動的語句描述了昆蟲的習性。我想小孩是容易接受的。不過這次我沒有隨便就買書了,我發現有《昆蟲記》的繪本,就是原本的《昆蟲記》多了很多精妙的繪圖,孩子一定會喜歡的,就買了繪本版的《昆蟲記》。
果然如我的預期,繪本明亮的顏色,卡通化的昆蟲插圖受到了兒子的歡迎。這些繪本讓他愛不釋手,睡覺前也要我給他講書里昆蟲的故事。就像每個父母都做過的事一樣,故事講著講著就要插一些“私貨”,諸如什么“做人要像蜜蜂一樣勤勞”之類的。現在想想,也是覺得好笑,但哪個父母不真心希望自己孩子能成長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呢?
和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我才了解到了之前我不了解的。我沒想到,兒子比我想的要堅強。講到昆蟲捕食的情節,我總是要略過的。一次他阻止了我,“媽媽,繼續說下去,我知道它會死。”原來生命力旺盛的他,早就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只是我把他想的太脆弱了,下意識地回避一些東西,讓他生活在烏托邦的世界。我才意識到,和孩子的溝通是如此的重要。
不過,這些繪本也給我制造了麻煩。有一次兒子興致勃勃地展示他剛抓的一只蟲子,我正襟危坐,語重心長地和他說:“既然昆蟲是你的朋友,你就不該傷害你的朋友。”他垂下了頭,“好吧。”然后對著手上的昆蟲道了歉,放走了它。看著那只蟲子跳遠了,我才舒了口氣。
我很感謝這些繪本,它們不只是給我的孩子生動地講了一個個故事,科普了一些昆蟲的小知識。更多的是讓我在陪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多了溝通,了解到他的想法,而不是對他單方面的臆想。它們為我架設了通往孩子內心的橋梁。我也認識到,孩子不光要父母去回答他們不懂的問題,更需要父母的陪同。
本文為我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