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于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
? ??我想,我們對于生活的付出與熱愛,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
現代人的生活是一種無故事的生活。
每天在同一時刻、被同樣的鈴聲叫醒,沿著一條固定的路線上班,下班從同樣的路回去,到家把外套一脫,丟在椅背上。
那里已經有一大堆不想穿又不想洗的衣服。探頭一看,心想說明天再收拾算了,又癱回床上刷著段子繼續“哈哈哈”。
工作日總有一堆計劃,到了周末又只想在家躺平。一睜眼上午就要過去,打開手機,系統已經推薦好了常點的幾家外賣。隨便選一個,付款,搶紅包,打開一部劇,邊看邊等穿沖鋒衣的小哥哥,帶著白色塑料盒子里二十塊的蓋澆飯按響門鈴。
日復一日,今天過得像昨天,今年過得像去年。
好像越來越懶,越來越高效,也越來越潦草。
于是無形中,錯過了愛人和自己。
有儀式感的愛情
忽視儀式,會錯過什么,韓國短片《30天的承諾》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男一女,身份設定是夫妻。
戀愛和新婚都甜蜜無比的倆人,曾以為他們很特別,會一直幸福下去。
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習慣彼此的倆人,不再想表達對彼此的愛。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他們逐漸喪失了激情。
倒數第5天,親吻。
倒數第3天,約會。
最后一天,一起刷牙、擁抱、親吻,然后丈夫去上班。
直到工作時,無意被同事問到求婚經驗的丈夫,愣住了。
“求婚?當時我是怎么做來著?”
思緒飄回求婚時,忽然想起原來他曾許下過這樣的諾言:
“我向你保證,每天都牽你的手,每天都擁抱你,每天都親吻你,每天都對你說,我愛你。
你愿意嫁給我嗎?”
原來,妻子請求的這些動作,是自己曾經的許諾。說好要做的事他忘掉了,婚姻的熱情也就逐漸被日常消磨掉。
有句臺詞說得好:“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婦。”
去年因《人民的名義》大火的達康書記吳剛,戲外和妻子秀得一手好恩愛。
結婚多年仍像新婚,吳剛回道秘訣就兩個字:浪漫。
捂化冰淇淋只因妻子喜歡;省吃儉用幾個月攢下錢買她喜歡的紅裙子;買一紙箱的“勿忘我”送妻子……
在江西拍戲趕上妻子生日的吳剛,突發奇想要給妻子發封電報。有人問:都什么年代了,發個短信不就行了嗎?
吳剛回:短信,顯得太不正式了,今天是她生日,拍個電報才有儀式感。
愛情需要儀式感要保持魅力,它不必多復雜,卻能讓人知道,我始終是被愛著的。
這個信念感,需要儀式來賦予。
?人類學家特納曾對儀式這個詞做出解釋,他認為儀式這個詞意味著門檻,是人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中間地帶。
曾問朋友,敷面膜有啥用,她說面膜就是她生活的儀式感:
“面膜擁有必要的儀式感,勞累的一天下來,洗個熱水澡,敷一片面膜,即使是敷著面膜趕策劃,也是放松的。就好像男生穿上心愛的籃球鞋,就覺得自己所向披靡一樣,我還是我,但這種儀式感make me better。”
管面膜有沒有效,它讓人變快樂,就是最大用處。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只會剩下兩個字:無趣。
再讀《小王子》,狐貍交待男孩的那段話,以前我理解為愛情中的“馴服”,如今再看,發現了“儀式”二字。
狐貍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么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儀式感,或許就是逼著你為生活拼命營造的假象,生生地撕開一個個口子,逼著自己,看那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