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筆者有幸收藏了一張為抗戰(zhàn)與慈善事業(yè)“裸捐”第一人熊希齡與妻子毛彥文精心制作的賀年卡。經(jīng)歷了70余年風風雨雨的賀年卡,如今已經(jīng)泛黃,但保存完好,甚為難得。其包漿自然,賀卡設計簡潔,跳躍的紅色賀歲語與黑白的照片,在銀粉邊框的調(diào)和下,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熊希齡,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曾被譽為“慈善之父”、“霖雨蒼生”。熊希齡不僅有扶孤助困之心,更懷安邦定國之志,進則心懷天下,退則愛民如親,堪稱道德典范,令人萬世敬仰!
1870年7月23日,出生湖南鳳凰,他天生聰慧,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后被欽點翰林。1913年,當選為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業(yè),1920年創(chuàng)辦馳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他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1992年5月17日,熊希齡骨灰歸葬北京香山熊希齡墓園。
1932年10月15日,熊希齡決定捐獻全部家產(chǎn),用于抗戰(zhàn)救亡與慈善事業(yè)。為了發(fā)揮這筆捐獻的最大效用,這個項目以熊希齡夫婦(其夫人朱其慧)二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了“熊朱義助兒童幸福基金社”,組成了董事會,并訂立了管理章程。這筆捐贈計大洋275200余元,白銀6.2萬兩,這是熊希齡從清末到民初任職25年來的全部積蓄。
1932年2月12日,他以香山慈幼院院長的名義發(fā)布通告,開展全院性的抗日救亡總動員,隨后對家人投入抗日救亡活動分別作了安排:他作為香山慈幼院院長,組織校務維持委員會管理校務,統(tǒng)籌負責前方死難將士遺屬的撫恤教養(yǎng);女兒熊芷則組織女紅十字救護隊,前往戰(zhàn)區(qū)救護傷兵。其女婿朱霖是飛機制造專家,當即奔赴前線,參加航空隊的飛機維修工作。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位女性,深深影響了熊希齡。一是他的母親吳氏夫人,繼而是他的前妻朱其慧,最后一位就是他的續(xù)弦毛彥文。特別是他與毛彥文的結(jié)合,更具戲劇性。熊希齡晚年喪妻,能獲得比他年小28歲的大才女毛彥文博士的親睞,完全是熊希齡的人格魅力與博愛之心,讓毛彥文為之怦然心動,最后決定以身相許,結(jié)為秦晉之好,一時傳為佳話。
這張照片,可見是精心拍攝,光照充足,構(gòu)圖四平八穩(wěn),熊希齡居中,孩子們無拘束的或坐在蹺蹺板上,或坐在玩具小車上,圍繞左右,熊希齡的新婚妻子毛彥文,則站在熊的身后,雙手放在熊的肩膀上,可見夫妻恩愛,志同道合,齊心協(xié)力從事慈幼教育事業(yè),毛彥文熊希齡從事慈幼事業(yè)的精神支柱與得力助手。一幅天倫之樂圖,躍然紙上,令人艷羨不已。毛彥文,作為民國的大才女,中國第一個留學女博士,此時此刻,溫柔賢淑,盡顯賢妻良母的良好品德。從照片上,我們也不難看出,熊希齡神情怡然,志滿意得,仿佛仍沉浸在新婚后的幸福之中。
賀年卡上的照片拍攝的時間,當在1935年熊希齡與毛彥文結(jié)婚至1937年熊希齡去世之間,最有可能是拍攝于1935年秋。1935年,他們夫婦新婚后,回到北平香山慈幼院,與慈幼院的遺孤們,留下了這一珍貴的瞬間。
熊希齡創(chuàng)辦的北平香山慈幼院,是當時國內(nèi)唯一最完善,也是最早設立的慈幼教育機構(gòu),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他的妻子毛彥文如此評價丈夫熊希齡:“秉(熊希齡字秉三)系一極聰敏的人,幼時有神童之稱,中年時在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民國初建,早期在政府內(nèi)建樹甚多。乃生不逢辰,北洋軍閥翻云覆雨,政治混亂,使他滿腹經(jīng)綸,無從發(fā)展,因之對宦途灰心,急流勇退,從事教育。”
細看賀年卡上的照片,只見熊希齡的懷中,還抱著一位年幼的孤兒,可謂“老安少懷”,真是別出心裁。賀年卡如此寫道:“老安少懷,恭賀新禧,熊希齡、毛彥文鞠躬”,可惜未署時日。
“老安少懷”,語出《論語·公冶長》,其意思是說“使老者安逸,使少者歸附,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這正體現(xiàn)了香山慈幼院的辦院宗旨,也是熊希齡、毛彥文夫婦的崇高愿望與美好祝福!
睹物思人,小小的賀年卡,讓我們的思緒回到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熊希齡匡國濟世,保家衛(wèi)國,在內(nèi)憂外患之時,以特殊的方式,彰顯了他的大愛情懷與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