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朝陽公園書市轉悠了一圈。先是在介紹巴洛克藝術和哥特藝術的兩部畫冊前駐足良久,差點兒一沖動就買下這本原價上千元的“大磚頭”;后又在商務印書館的攤位里輾轉徘徊,許多歷史、傳記、哲學書都有興趣,但是深知自己沒有這么多時間和毅力通覽群書的,最后還是帶回一部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繁體豎排版, 估計要花上一年來啃下這本書了……另外還從三聯的攤位帶回一本林達的《西班牙旅行筆記》,生活不止要伏案怒啃故紙堆,也要讀一讀輕松的游記幻想遠方的田野~
想起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話題,讀書越多是否越孤獨,也引起自己開始思考讀書的意義。
1
首先,讀書是一件純粹的私事,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更不是炫耀的本錢。尤其是讀所謂的“閑書”,本質上來講仍然是一種消遣,就像聽歌,看電影一樣,都可以使得身心愉悅,通過電影感受到的美更直接和富有沖擊力,而通過閱讀感受到的美可能更為含蓄和訴諸于想象。它們之間并沒有誰高誰低之分,如果從信息獲取效率上而言,反而聲音和視像的信息密集度和大腦接受的速度要完爆原始的文字媒介。然而,文字自然也有它的獨特魅力,較慢的輸入速度給大腦更多的思考和聯想時間,白紙黑字間留下的巨大想象空間也相當于完成了一次個人的二次創作。
讀書,不是投資,也不用追求回報,少一些功利的強求,也會讓讀書這件事情變的更加愉悅和有意義。
2
讀書是不是一件孤獨的事?當然是。上面說了讀書本來就是一件私事,閱讀的過程是無法與人一起完成的,一字一句鐫刻在大腦中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的過程無法由別人代勞,最后沉淀下的知識和感受也只屬于自己,這種獨自參悟和成長的體驗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歷吧。
當然,知識和感受也是可以和其他人分享的,如果遇到共讀同一本書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讀后感說不定還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進一步加深和拓寬對原書的理解,也算是一種再創作吧,而且,這種思想交流說不定會帶來知音般的友誼呢,如果真的遇到了就珍惜吧~
3
說到讀書的意義,不同類型的書可能也會帶來不同的收獲吧。
比如說,我去了解巴洛克和哥特的特點和區別,并不會帶來實際的收益或技能成長。然而,書中的那些建筑和繪畫,會帶來直接的美的感受,是一次對大腦的愉悅;兩種鮮明風格帶來的色彩和氣質反差更是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感受留在記憶里,甚至于再去聽歌特風格音樂的時候,同樣的感受會被呼喚出來,更加深了這種美妙的感覺。當然,更直接的好處是,未來我到歐洲旅行的時候,來到羅馬來到佛羅倫薩,或是到了亞眠到了科隆,我不會是走馬觀花渾渾噩噩,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才有更多精力去發現細節的美,那一次的旅行也一定有更多興致。
然后,我喜愛讀歷史。雖說史書中都是過去的事情,可是以史為鑒是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歷史其實在不斷的循環往復,王朝的興替表面上各有各的原因,其實內在都遵循著類似的歷史規律。雖說現今也不用我去治理國家,可是明白這些歷史規律可以幫助我更好的理解所處的這個社會以及這個時間階段,也讓我更明白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渺小個體如何自處。讀史的時候,我還極愛參考歷史地圖,因為歷史的發展與地緣的變遷關系極大,在腦中形成一個空間+時間的大圖,這種感覺是很爽的。再一次,如果哪天真正踏上那一片土地,歷史與地理在腦中閃回,真會有一種夢想照進現實的感覺。這也是我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直白的理解。
讀小說。別人的故事也許你永遠無法去經歷,但跟隨著書中的人物你好像可以用有限的時間體驗更多的人生,所以讀書多的人即使初經世事也會顯得成熟很多。更別提小說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讓人欲罷不能,隨著水落石出極大的快感也隨之而來~
讀科幻。盡管書中劇情如此超出現實,如此遙不可及,但是當你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到空間時間更遠的邊界,去探索宇宙未知的領域,或是回溯世界的本源,這種奇妙的感覺是無法替代的……
讀書,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入,而是融入自身的再創作,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不知不覺間,你變成了不一樣的自己,厚積薄發讓自己不再是一個虛妄與虛弱的人。
總之,讀書于我,是擴展生命的長度和寬度,是享受精神愉悅與充實的盛筵,是生活給我帶來的一份美妙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