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得寫作打卡再一次遇到了難題,不想寫,有2天用了以前的讀書筆記。
今天天氣悶熱,店里已經好多天沒有做生意了,午后坐在店里喝了點水,全身都在冒汗。也不想看書,跑到隔壁老楊家拿了幾張報紙過來看,看到了揚州晚報的江蘇高考同題征稿賽,是關于車子的話題。
我看了獲獎的征文,每個人的切入點都不一樣,從自己生活中的角度,寫出了車子的變遷,生活的變化,親情與愛情,甚至是思想的變化,于是有了今天的寫作題目,《我們家的第一輛自行車》。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是沒有自行車的,甚至一個自然行政村,都沒有幾輛。我還見過家里的大人(成年人),為了不讓小孩把車推出來瞎騎,把大長征自行車吊在墻上掉在屋頂上。
那個時候的自行車可是個稀罕物,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擁有的,如果誰家有一輛二八式的長征大杠自行車那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三十年前,我們這里的鄉鎮上,是不賣自行車的。想買自行車,必須去揚州城里的華僑商店,去華僑商店買商品必須得有華僑卷。我爸爸找了莊上有點能耐的人,先買了華僑卷,再用華僑卷去華僑商店,換回了二八四式大長征自行車。
爸爸一早,天剛亮吃過早飯就出門了,一直到晚上黑燈瞎火的才回來。一輛大長征自行車,耗掉了我父親一整天的時間,他是步行去的城里,找人買華僑卷,再去華僑商店買車。車買到了,我爸爸是用雙手推著大長征,一步一步走回來的。
我和弟弟兩個人從吃過中午飯就坐在門檻上等爸爸回來,要看自行車。這在我們當時幼小的心里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爸爸把大長征拎進了堂屋里,放在了最尊貴的位置,老柜的前面,上面是一幅壽星畫,算是中堂。
我和弟弟兩個人一起去把這輛自行車上下摸了個遍,屋里沒有點燈,屋外的月光穿過大門照在堂屋里,自行車的鋼圈白的發亮,自行車的鋼絲也白得發亮,自行車的前后擋泥板黑的發亮,自行車的大杠車后座書報架子也是涼涼的,自行車的車身到處都很光滑。
那個時候的天氣還是很炎熱的,就像現在這樣子,我的父母在門口邊吃晚飯邊說買車的過程。我和弟弟兩個人晚飯都不好好吃,中途幾次跑進堂屋參觀28式的大長征。
爸爸用了三天的時間學會了騎這輛自行車,第四天,歪歪扭扭地騎去城里上班了。說是上班,其實是做苦力,每天用板車拖著鋼筋去建筑工地,右側肩頭因為要背一根,助力的帆布條,先是發青,后是紅腫,然后便是磨破了皮肉,也磨破了衣服,每天回來右肩都是血糊糊的,那段時間家里過幾天可以吃到一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