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身為一名鄉村特崗教師,但我對兒童時代骨子里那份對教師職業的赤誠之心卻從未遞減一分。尤其是從參加2018年5月份的“甘肅省鄉村特崗教師七里河區論壇培訓”“青椒計劃學員北師大暑期高級研修營”,到后來的“小獅子計劃優異獎”,一步步以來的堅定步伐與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物質方面的鼓勵,我對未來也更加的憧憬起來,對待生活和工作也更加認真、努力了起來。真的是越努力、越幸運!
我又接到了“國培計劃(2018)——甘肅省特崗教師訪名校項目蘇州大學小學數學研修班(第二期)”培訓學習項目,同事都羨慕的不得了,一個個的夸我紅。
來到蘇州的第一感受就是蘇州那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般的古城韻味,還有在晚上逛蘇州街道時蘇繡店鋪里那古典和現代形成的雙面繡特質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一切格外的舒適愜意。
回溯這幾天來蘇州大學的學習收獲,我想是“聚力”,所謂聚力:一是學員來自甘肅省各個市縣級鄉鎮農村小學100人,跨地區的思維碰撞,加之1995年的小弟班主任高老師和李老師的耐心呵護與百般照顧;二是授課專家有來自蘇州大學,蘇州各重點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等。
1、從吳鐵鈞院長的致辭中學習到:
在吳院長的致辭中,讓我們了解蘇州這座城市魅力的同時也發現了他的個人魅力,吳院長的話語總是讓大家收到“出乎意料”的新鮮感。吳院長以這種幽默的語言緩解了大家對于開班儀式起初保持的那份拘束感,起到了調節現場氣氛的潤滑劑、緩沖劑的作用,我想吳院長的這種幽默也是他個人的一種才華,一種智慧的體現吧。
2、從“破冰活動”中感受到:
班主任高老師和李老師規劃的“破冰活動”則讓100位學員真正的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小組成員相互熟悉再到每位學員的自我介紹,我們彼此之間拉近了距離,使陌生的心靈變得更親近,用這種最敏捷的方式溝通著彼此的感情,融洽著現場的氣氛,我想這也是“破冰活動”想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吧。
3、聽名師蔡宏圣老師的<<小數的意義>>:
蔡老師是蘇教版小學教材的教研人員,參與課本編寫,聽他的課,我才知道我與名師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點。很少在展示課上聽不出“秀課”的味道來,實打實的一節課。
1)用知識更新知識。
從<<小數的意義>>中的“意義”二字反問學生“意義”——是什么?和——為什么?出發。在舊知識計數器的基礎上發展小數0.2的表示。
2)用思維碰撞思維。
不同學生之間對于計數器上表示的0.2出現了爭議,相互碰撞、推翻,發現已學計數器表示不了0.2,從而產生想要改造計數器的愿望。一步步,蔡老師始終不會告訴孩子們對與錯,應該是什么,全部讓學生來說理由,真正體現了學生占課堂的主體性作用。新時代下的課堂教學理念告訴我們:很會教的老師已落伍,懂得放手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3)數學史的滲透教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數學的相關歷史融入到數學教學中。那一方面既能增進學生對數學的了解,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規律,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另一方面,學習數學史的過程就是對話巨人的過程,它能使學生尊重知識,同時數學史中的小故事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夠沸騰,致使下課后學生還要求再上一節數學課的緣由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課堂上滲透數學史,學生掌握規律后意猶未盡,總想再挑戰一下自己的腦袋瓜子在深度思考后的優勢有多強。
蔡老師,你這節課不蓄意引導學生朝著我們在備課時的既定結果上走是我最想要帶回到我的課堂上的一點,反思我以往的教學,當學生總是不能朝著我設定好的結果來回答問題時:我總是咬文嚼字到:“這啥啥啥,不就一下子很清楚了嗎?”,抖在這里,還真讓自己噗嗤一笑,學生的動腦能力就這樣被我們部分老師給一步步扼殺到減少直至喪失為止。
4、聽盛飛飛老師的<<有余數的除法>>:
也是從這節課我意識到了一堂看似沒有任何問題卻又平淡無奇的課被我上了多少遍,不出現知識性錯誤,卻又沒有一點新意的課聽起來多么的難過啊。
我更加清晰了自己課堂上最要命的不足那就是缺少——創新,課堂如同人生,不必處處精彩,但也必定有幾段巔峰,所以必定有幾處是最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今后在教學設計方面務必做好改革創新,做到充分的備教材的同時也備學生。
5、在吳金根校長身上學習到的高貴品質:
第一眼見到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的特級教師吳金根校長,我原本以為他是學校的一位協管人員,但當我層層般像剝洋蔥似的在講座中認識吳校長時,我諷刺著自己有一雙眼珠子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同時我也震撼吳校長作為江蘇省示范性小學校長,卻服務學生,服務教師的高貴品質,吳校長自溢的這種與身俱來的親和力真的是實力圈粉無數,學校的強大也在情理之中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 一所學校的校長,除了學術成就,其人格魅力與氣質風度,也是一所學校的精神燈塔和校園的思潮流向。
講座中了解到吳校長對于青年教師成長的重視,坐在后排的我看到吳校長的聽課筆記那么厚的一沓,江蘇省吳中區東山實驗小學每學期對校長主任的聽課筆記要求是不少于50節課,我想這所學校里的老師起點已經比我們高了一大截。“個人努力、團隊氣氛、專家支持”目前教育界內對人才培養方面喊得最響亮的口號在這里都落實到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能夠在忙碌的教學中有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真的如同中了彩票一般開心,在名城蘇州,在天堂學府—蘇州大學聆聽教育學院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在辦學理念先進的示范性小學里聽教研員、特級教師的名師示范課,利用休息時間攜學員兩三,游走于蘇州的大街小巷,尋找那份小橋流水、獨墅湖水情調,在行路中感受當地的文化人情,這一切實屬美好無比……
借助滬江計劃咖喱老師文章中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