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下坐了許久,窗外下著朦朧小雨,雖然是酷暑,但是很涼爽,這樣的夜晚并不多見。
讀龍先生的目送,已經兩篇有余,但我仍然不知如何評價該散文集,生怕自己才學疏淺,不能和文章的本意想通。
這本書的扉頁上有作者龍先生的照片,照片上的龍先生笑容燦爛隨性,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讓我看到更多的是感動。
在這本書中,沒有爭論,沒有批判,沒有閑雜事事,有的只是他身為子女和父母的雙重身份的她被親情的牽絆。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薄拔衣娱_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br>
如果父母目送子女的離去是一種傷感,那么而立之年的我見證父母的老去,是一種心酸。
越長大,越知道父母的不易,越長大越知道父母的父母目送我們離開時的凄涼與不安。
高中時周末才能回家,周日要回學校,母親幫我領著包,上車的時候,我回頭看了母親一眼,突然特別心疼她。我上了高中之后,母親總是一個人。母親看過我無數次背影,也許那一刻,他的心情是落寞的,她希望我留下,但是她只是默默地目送我看著我,看著我遠去。
漸漸的,我開始理解母親的嘮叨,母親的小心謹慎。發現她額頭上的皺紋和白發,一大部分都是我的功勞。漸漸的,我發現母親也有很多難處,很多無奈,很多他們不所及的事?,F在我更多的希望我是她們的依靠。
上學,上學后又工作,無論在哪里都覺得不是家。媽媽告訴過我,無論有多遠,不在家,永遠是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