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末,我花了差不多4小時,把《活著》看完了,發了讀書感悟到朋友圈,有位小伙伴問我:4小時,看書那么快,有什么技巧嗎?
我想了想,還真沒什么技巧,就專注地看。
看小說和看致用類的書不同,小說不需要思考太多,我也沒有做太多筆記,只是用心去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間想要表達的感情,而且,我看過的小說比較多,180多頁的書,專注地看,幾個小時看完,不難。
想起之前成長社有小伙伴在群里提問:看專業書,看不下去,但是準備要考試了,該怎么辦?
我也有看不下去的書,若不是現在非看不可,我會放下,等到我想看時或者有需要時,再翻那本書來看。而對于很有用,現在必看,但自己又覺得不容易看下去的書,我是這樣做的:
考慮一下自己一天的讀書時間有哪些,然后選一個時間段,不需要多,大概10-20分鐘左右,到時間就坐下來,扣一個小沙漏,然后看書??催^后,寫讀書筆記和感悟(1-3點),分享給要好的朋友,或者是分享到朋友圈。
我一般是選在中午吃飯后閱讀,每天看一個章節,看完后簡單記錄書中要點,然后分享給朋友,有時也分享到朋友圈。
曾國藩先生提倡讀書要專一,一書不讀完不讀第二本。
而我更喜歡兩三本書輪流看。
長時間看一本書,如果不是小說,我看一個小時左右就會覺累,想要做其他事了。這時候,換一本書來看,或者是記筆記,我就可以繼續坐在書桌前。
當然,一般兩個小時左右肯定會起身去做點其他事情。
之前在書上看到過高效學習與工作的一項法則——莫法特休息法。
《圣經新約》的翻譯者詹姆斯-莫法特的書房里有3張桌子,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從一張書桌搬到另一張書桌,繼續工作。
莫法特是一個翻譯家,在翻譯圣經的時候,運用的是大腦左邊的興奮灶,而他在編寫論文的時候,運用的是右邊的興奮灶,而這個時候,左邊的興奮灶就被抑制了,它的運轉速度就慢下來了,實際上就是在休息了。然后等右邊的興奮灶累了以后,再去運用左邊的興奮灶,這樣右邊的興奮灶就可以休息了。
莫法特休息法不是讓我們停下來休息,而是讓我們盡量做一些不同的工作,然后點燃大腦中不同的興奮灶,在不同的興奮灶和不同的工作之間來回切換,以此來保證休息。
我覺得讀書也可以如此,文學類的書與致用類的書輪換著看,文學類偏文藝,致用類需要思考,輪流著看,相當于是換腦休息。時間利用了,腦袋也不覺得很累。
很多時候,我會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記錄我的感悟和思考,看到好詞好句,或者有方法的地方,我會貼上便簽,方便以后查看。
若是特別好的書,建議把讀書筆記再寫一遍到筆記本上,相當于又看了一遍書,同時記錄可以加深記憶,以后書不在身邊時,找筆記本也很方便。
記錄筆記時,不單單只是摘抄,而是帶上自己的思考去記錄。致用類的書,我一般在一章節之后,記錄我的思考與感悟,思考我要怎樣把書中的方法和知識運用起來,或者記錄自己看過的類似的觀點。
或許你會覺得這很費時間,而且可能沒有用。但是我想說,讀書、學習費時間是正常的,我們若能夠把書中學到的運用起來,那才是真正有效的看書。
讀書,求質而不是求量;求吸收內化,而不是求速度。
可能現在你看不到它的價值,但是,經過積累和內化,書中的知識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在你需要時,它們能幫助你,解決難題,度過難關。
我在好久之前就看過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看了兩遍,在書上記了感悟和思考。很多時候我已經記不得書中大部分的內容了,但是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我突然就想起了書中的觀點,幫她分析了情況,并提了點建議,同時,我看到了自己的感受,我感覺自己也被治愈了。
對于看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節奏和時間安排,我說的不一定都適合你,不過你可以嘗試下,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養成自己的看書習慣,看書時專注地看,書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效率就提高了,效果也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