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業求職的這幾個月,聽到了不少同輩和前輩關于對未來和職場的意見和建議。有很中肯的建議,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對現實陰暗的無奈、妥協,然后把這種無奈的妥協情緒傳染給別人。
先說說同輩吧,有部分可能受父母的影響,還沒踏進社會就已經以為自己深知社會的黑暗和艱難,在最美好的年華總是說著很老成的話,對現實的無奈整天自怨自艾;甚至還沒開始去奮斗拼搏就覺得自己敵不過自帶關系、人情屬性的社會。之前以為朋友問我,拿著不多的薪水,公司不包吃不包住,錢剛剛夠花的狀態怎么在大城市生存?為什么不像她一樣回二三線城市找份穩定的工作,錢多事少,朝九晚五,安逸舒適地生活?為什么不考公務員…….?一連串問了我很多問題,最后還和我說雖然知道做公務員大多數可能要靠關系,但她還是很想去考…… 其實我覺得很奇怪,既然知道了這個框框的不公平,自己也很不喜歡這種局面,為什么還要用“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了、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了”這樣的唏噓甚至是厭世的無奈去逼自己妥協呢?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爸爸說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說話都不開心,是因為以前的人沒有欲望,沒有壓力,開心每一天;但現在的年輕人欲望是無窮的,而且想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想得到四十歲的收獲;其實很多都是外界引導的壓力;想得到更多,享受很多,但實際上并不能,所以變成了庸人自擾。”
好像,現在的很多煩惱和壓力都是現來自于長輩的說教,再來自于現實的。其實,就算社會現實真的很黑暗,我也覺得應該隨著自己的經歷慢慢去感受,而不是在遇到這些無奈之前因為前人所謂的經驗,自己過早擔憂一場,過早對世界失望、無奈。
還有一位已經出來工作6年的朋友和我說,這個充滿人情關系的社會,充滿不公平,已經讓他失望透頂了,還叮囑我要快點學會如何去搞好和上級的關系等等,說完還一副很有經驗,像教會我很多東西的滿足感的樣子。聽到這些話覺得很可怕,一個還沒滿30歲的人就有著4、50歲的心態,過早對這個世界失望,我想他的余生都是不開心的。他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消極的,所有他看到的東西都帶有負能量;說夸張點大概就是那種出太陽的時候怕干旱,下雨的時候怕洪澇的傷春悲秋。
我不想因為別人所謂的經驗引導帶來的壓力影響到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朝著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計劃的,而不是因為一些未出現但很可能出現的不好狀況影響到自己的決定;也不要因為長輩們一些過時的經驗教訓而影響到自己對這個社會、世界的看法,過早去失望、唏噓。
就算這個社會真的很黑暗,我也想自己慢慢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