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到電視八臺頻道,看到了正在熱播的《娘親舅大》中的一句臺詞:“你再這樣下去,我可要找你家長了。”
這句臺詞瞬間觸動了我的某根弦,立刻在網上快進看了部分劇情。劇中,三個舅舅為了完成姐姐的遺愿,含辛茹苦養育程程。程程是個叛逆的女孩,愛憎分明,善良純正,三個舅舅性格不一,大舅老師本分,二舅靈活沖動,三舅為了程程,在一次事件中腦子損傷,成了“傻舅”,大舅媽勤勞善良,這個家庭貧困,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程程。三位舅舅為了程程的成長,付出了心血,程程的性格也在叛逆中逐漸走向平穩,我想,最后的劇情多是大圓滿,程程多會成長成大家喜愛的模樣。
劇情不是我想關注的重點,我只關注這句臺詞,只想對這個臺詞進行探索。
劇中,程程的家長多次被老師喊到學校的時候,老師也多是批評程程。程程的舅舅舅媽很有愛心,也很懂程程,劇情的發展很順,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每次遇見的家長都像程程的家長那樣配合和懂得孩子。那么,當我們遇到棘手的頭疼學生,需要請家長到學校來配合教育之前,我們是否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心理安全”這個詞,沒錯,就是這個詞,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安全。所謂心理安全,指的是人面對所處內外環境的安全景況持有的一種追求平穩、不受威脅的應對性心理機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備心,不擔心別人會隨時指責和批評自己,有一種安全、自由的感覺,最終實現人與自身、他人、社會和意義世界的全面積極和諧。面對安全景況,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種良性的應對心理機制,則其外顯行為是和諧友善的。反之,其外顯行為則會表現成為一種安全事故。
教育的內涵很廣,美好的教育,離不開社會支持,離不開社區支持,也離不開家庭支持性,當下,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寫到此,我終于明白了為何對這句臺詞敏感和銘心,這也是我當班主任時期的口頭禪呢。以前,面對不聽話的學生,我也常常搬出這句話,當作“尚方寶劍”,有的時候,是“狐假虎威”嚇唬學生一下,有的時候,這樣說,也真這樣做了呢!這樣做的效果,大多數情況時好的,也有例外。有一次,一個像程程那樣的女孩多天不寫作業,我覺得需要請家長,就直接打電話聯系了家長,也事先像臺詞那樣對學生交代過,家長來見我的時候,像個犯錯的學生,在我開口之前,他已經先向我承認錯誤,承認自己的教女無方,還主動告訴我說已經把孩子打了一頓。記得,當時,我聽到那位家長說出那樣的話的時候,心底頓時掠過一陣涼意,后悔自己的沖動,沒有更好更周全地處理,只是以為請了家長萬事了了,事實證明,家長來過之后,那個女孩情況更糟,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后,才有所好轉。從那件事之后,我對“請家長”這件事非常慎重了,不到情非得得意,一般不請表現不好的學生家長到學校來,請家長來,也注意到了和家長談話的措辭,盡力溫和。
我不談“請家長”這件事的價值性,只是想,在”請家長“之前,先評估一下學生的心理安全,有的學生可以接受家長到校面對自己的”表現不好”。有的學生則難以接受,也許是性格內向,也許是心理脆弱等,我們需要評估好學生的承受力,評估好是不是家長到校后對教育學生起著正向的轉化或促進作用。如果不是我們期待的效果,不防,選擇別的教育手段,可以選擇和學生多溝通和交流,可以選擇了事先解充分學生的家庭情況等,充分評估好學生的心理安全,再思考要不要請家長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呢!
當我們選擇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的時候,教育,于我們,自然也則是美好的。讓我們一起試著關注學生的”心理安全“吧!
(寫于2018年5月6日晚22:00,周日,大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