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阿朱和阿紫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請允許我先賣個關子。我先不講蘇格拉底,我先講孔子。
金庸的小說里有一對姐妹。一個叫阿朱,一個叫阿紫。阿朱是個好姑娘,我特別喜歡她。阿紫的性格就很怪,這是因為她從小跟一幫壞人生活在一起。阿朱和阿紫這兩個名字的典故來自于《論語》。《論語》里講到,孔子非常討厭紫色?!皭鹤现畩Z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睘槭裁茨??因為紫色和朱紅色顏色非常地接近,但是朱紅色是正色,紫色很容易讓大家混淆,所以大家可能會分辨不清,結果選了紫色,而不是朱紅色。
這跟蘇格拉底有啥關系呢?要是蘇格拉底遇見了孔子,他肯定會特別高興。蘇格拉底在這一點上和孔子很有共同語言。
2.故事:諷刺蘇格拉底的古希臘喜劇《云》
古希臘有一個劇作家叫阿里斯托芬,寫過一個諷刺蘇格拉底的劇本,叫《云》。在《云》里面,蘇格拉底搞了個學校,向學生收學費,然后教學生詭辯術。學生學了蘇格拉底的詭辯術,就可以賴掉自己原本應該償還的債務。除此之外,《云》還講到,蘇格拉底天天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蘇格拉底關心的是,一個跳蚤能夠跳幾個跳蚤腿那么遠,蚊子的叫聲是從嘴里發出來的,還是從尾巴上發出來的。
蘇格拉底是個很隨和的人,阿里斯托芬這么諷刺他,他也沒有很生氣。據說這個戲演出的時候,蘇格拉底自己還去看,到演完的時候,他還站起來跟觀眾揮手致意,讓大家看看真正的蘇格拉底到底長啥樣子。但從內心來講,蘇格拉底肯定不以為然。因為阿里斯托芬說的這種智者,恰恰是蘇格拉底最反感的。
3.分析:“智者”不“智”
孔子討厭紫色,我們更容易理解,蘇格拉底為什么討厭智者,我還得再跟你解釋一下。蘇格拉底平時不就被我們稱為智者么?
什么是智者?從字面意思來說,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這是有誤導的。在古希臘,所謂的智者更像現在滿大街兜售成功學的培訓師。
古希臘的智者是干什么的?他們教學生修辭術,其實就是詭辯。智者教學生修辭術是為了讓他們學會怎么公開演講。這里有個背景要跟大家交代一下。當時的雅典是民主政體,每遇到重大決策,大家都要一起辯論。如果你特別會演講,能說得天花亂墜,就能贏得更多的支持。跟隨智者學習的學生,有很多都是富家子弟,他們學習這套本領,是為了以后從政。
你不得不承認,這幫智者把辯論的技藝練得爐火純青。他們最擅長的是 “ 用弱命題去反駁強命題 ” 。什么叫弱命題和強命題?接下來,我要給你舉一個例子,聽完你就明白智者是怎么辯論的了。
假設有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如:
運動是真實的
運動是虛幻的
從日常體會來看,“運動是真實的”更容易觀察到,你在身邊能看到很多運動的物體,所以是一個強命題。但是智者會狡辯說,不對,運動應該是虛幻的。這就是用弱命題去反駁強命題。
芝諾與“飛矢不動”
你可能馬上會想到一個哲學命題,叫“飛矢不動”。這個命題最先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的,他說射出去的箭其實是不動的。那他是怎么論證的呢?芝諾說,一段距離之間包含無數個點,箭要想通過這段距離,就必須要依次經過中間這無數個點。但是,兩個相鄰的點是沒有距離的,當箭經過兩個相鄰的點時,也就談不上移動。箭總要從相鄰的點經過,那么,飛矢是不動的。
“飛矢不動”的例子講完了。我要聲明一下,芝諾并不是智者,他是古希臘哲學中斯多葛派的創始人,但智者的辯論方式大致如此。
好,以上我講了古希臘智者,這里的“智者”是打引號的。智者精通辯論技巧,能教人如何在演講時駁倒別人。
4.感悟:必須保持必要的張力
那讓我們再回到剛剛的問題,為什么蘇格拉底討厭智者呢?
這跟“紫能亂朱”的道理是一樣的。蘇格拉底和“智者”看起來很像,他們不是都愛跟人辯論嗎?事實上,他們這兩派大相徑庭。他們都是從一個共同的起點出發,但卻到達了不同的終點。
蘇格拉底和“智者”都是從懷疑出發的。蘇格拉底教我們要學會懷疑,“智者”也是從懷疑開始的,但他們懷疑之后的結論是,哪里有什么正邪之分,成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爸钦摺笨吹絻煞N截然不同的觀點,會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意義,但他們會從中選擇一個強者相信的觀點,或權貴相信的觀點,或是更多的民眾相信的觀點,然后,他們會裝作擁護這種觀點,其實內心充滿了鄙夷。你有沒有發現,這種做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其實還很流行呢?
蘇格拉底走的道路卻完全不一樣。蘇格拉底讓我們學會質疑,因為對真理的探尋必須從質疑開始。蘇格拉底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會想,或許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許它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要保持一種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態度。蘇格拉底告訴我們的是,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之間,要保持必要的張力。這就是蘇格拉底的學生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中道”,也很合乎孔子講的“中庸”。東西方文明之間,互相輝映。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在第一周開學的時候請來蘇格拉底老師,而到了最后一周,會讓孔子老師做總結發言的原因。
5.小結
好了,又到了今天的總結時間。我們今天討論了蘇格拉底和“智者”的分歧。他們都是從懷疑開始,但最后卻分道揚鑣了。“智者”最后陷入了虛無主義,而蘇格拉底則修煉出了第一流的智慧。寫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 “ 測試是否擁有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要看一個人能否有能力在頭腦中同時持有兩種對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夠保持運轉。 ”
這個境界,成功學訓練師是教不了你的,只有蘇格拉底才能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