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讀書是一種什么體驗?本書通過描寫同時面臨失業和失戀的屌絲洪鎮洙,通過讀書而逆襲的故事,來告訴我們,長期閱讀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成就和收獲。
本書講讀書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00天讀33本書
這個階段適合任何沒有閱讀基礎的小白,其目的就是培養閱讀習慣,在這個階段你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選擇的圖書,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就好。
生活中很多人一年都沒法讀完10本書,聽到要在100天讀完33本就嚇壞了,這意味著平均三天就要讀完一本,這真的可以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決定讀書了,就不能只是說說而已,要切實的落實在行動上。
如何那三天讀完1本書,作者給出了這樣一個方案:早上讀書一小時,晚上讀書一小時,上下班的通勤路上再各讀30分鐘,這樣算下來一天就有3個小時,三天下就有9小時,讀完一本書就綽綽有余。
在創造讀書時間上,可以先測算自己的閱讀速度,然后根據一本書的字數,限定讀完時間;閱讀過程中放松心情;每天的事情也以讀書為主,先讀書,再干其他事情。
同時也要提高閱讀速度,快速閱讀的方法:主動去讀書;知道自己讀書的目標;管住自己的眼球,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要一目十行。
每個人能都會在這個階段出現一個倦怠期,倦怠期的解決辦法:去見指導老師;去見書友;去圖書館
第二階段,1年讀100本書
這100本書都選擇自己業務相關的書籍,其目的就在于通過讀書,讓自己成為專業領域的第一名。
THX法則,T表示一本書喚來另一半書;T+T=H通過深度閱讀過渡到別的領域;若干的T混搭就變成了X,到達許多X組成的階段就可以稱之為哲人了。
當工作任務繁重,而讀書任務也不小時,該如何取舍?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用雙倍的速度奔跑,更努力的工作,也更努力的讀書,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其他事情花費的時間。這里讓我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三選擇,有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有第三選擇的。
主人公在完成了專業書籍的2/3時,獲得了講課的機會。講課讓他學到更多的東西,模糊的概念也更加透徹了。教是最好的學,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這個方法,爭取更多“教”的機會。
在完成了100本專業書籍后,多讀一些與專業無關的書。讀書的路想越走越寬,就要多讀所謂“無用”的書,很多書是可以打開個人大腦的格局,開闊視野的。
后來主人公又被導師安排完成100天采訪10名CEO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讓主人公領悟到,只有提問,才能引出更深層內容,提問的水平也反映了知識水平和準備的充分程度。這個任務就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的考試,驗證了之前學習的效果,也反過來鞏固了學習的知識。
第三階段,1年讀365本書
當主人公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就進入了1年讀365本書的階段,這時主人公也自己開了公司,成為了一名CEO.
這365本書的組成是:100本成功CEO的書、100本自我啟迪的書(類似塞繆爾 斯邁爾斯的《自我拯救》這類書籍)、165本培養領導才能的書(包括傳記、自傳和評傳)。
文末還附上了世界著名公司CEO的書單:
1、亞馬遜CEO杰夫·貝佐斯《基業長青》、《長日將盡》
2、可口可樂CEO穆泰康(Muhtar Kent)《貨幣的上升:世界金融史》
3、AT&T公司CEO Randall Stephenson 《卡拉馬佐夫兄弟》
4、前微軟CEO比爾·蓋茨《麥田守望者》
5、溫佛瑞電視網絡CEO奧普拉·溫弗瑞《殺死一只知更鳥》
6、摩根大通CEO詹姆斯·迪蒙《世界是平的》《葛底斯堡的林肯:重塑美國的話語》《萬物簡史》
7、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埃涅阿斯記》
8、摩根士丹利CEO杰姆斯·戈爾曼《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柏林間諜》
9、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爾納森《聳肩的阿特拉斯》《圣經》
10、日產CEO卡洛斯·戈恩《朗讀者》
11、彭博公司前CEO邁克爾·布隆伯格《榮譽學生》
12、伯克希爾哈撒韋CEO沃倫·巴菲特《大牛市》《房間里最聰明的人:安然公司是怎樣破產的》《在不確定的世界: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的艱難選擇》
13、特朗普地產CEO唐納德·特朗普《正面思考的力量》
14、Oracle公司CEO拉里·埃利森《拿破侖傳》
15、蘋果CEO蒂姆·庫克《與時間競爭》
16、維珍航空CEO理查德·布蘭森《斯大林格勒》《野天鵝》《漫漫自由路》
17、華為總裁任正非《資本論》《毛澤東選集》
18、聯想前總裁柳傳志《杜拉拉升職記》《明朝那些事兒》
19、海爾總裁張瑞敏《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
20、萬科總裁王石《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荊棘鳥》
21、分眾傳媒總裁江南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玩笑》《為了告別的聚會》《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
22、大眾點評CEO張濤《引爆點》《可預測的非理性》《思考,快與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