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閱讀大量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地內容,以為知道了很多各種各樣的知識,然而并沒有多大作用。為什么?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掌握所看到的知識,如何掌握看到的知識? 在《知道做到》這本書,看到作者給出操作步驟和建議, 不復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練習并掌握。
第一,對學到的東西做筆記。
第二,24小時后要重溫一下這些筆記。
第三,按照看到的知識做事情,盡量多地重復。(例子:某父親通過演示拆裝單車,讓孩子自己拆裝,直到孩子能熟練拆裝)
第四,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遞給別人。(在傳遞給別人實際也是讓自己更加熟練)
我們現在是“信息過載”時代,最大問題是總是接觸新的知識,而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整理之前接觸的知識并付諸于行動。 每天閱讀大量閱讀公眾號的內容,并不會讓你有本質上的提升,關鍵要有選擇地深入閱讀,整理總結,形成自己行動指導,然后不斷重復,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開放的心態,避免“消極思維”。 何為“消極思維”? 自己設立的一些防御機制是消極思維; 有時固守“經驗之談”也是一種消極思維。由于我們所接受的信息中,最終只有10%能夠進入我們的潛意識,所以要想多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有一個開放、積極的心態非常重要:
1. 不要先入為主和帶有偏見。
2. 始終抱著學習心態,對新的事物剛到興趣。
3. 帶著積極的期待,隨時拿筆和本子做好記錄。
4. 有強烈的欲望,不僅要認真聽對方的內容,還要努力激發自己的想象力。
我們對新知識的6次PK, 我認為這6次的PK也可以我們要說服別人認可一個事情的可能經歷階段,所以如果你在與別人交流和工作溝通遇到下面的情況,是非常正常,請不要灰心。
第1次接觸. 人們會立刻拒絕,因為跟自己之前想法有沖突。
第2次接觸.人們會抵制,因為沒法接受這個想法。
第3次接觸. 人們會部分接受,但應用時有所保留。
第4次接觸. 人們會完全接受,感覺這個想法與自己想法一致。
第5次接觸. 人們將其應用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吸收并轉化為自己想法。
第6次接觸. 人們將其據為己有,完全吸收,并將其傳播給其他人
做事情,一定要學會做計劃,并跟進。做好一個事情,是需要動力,而制定計劃和目標正是讓我們堅持的動力。
我們可以按照“告知-演示-觀察-表揚/修正” 這種簡單行動邏輯來跟進我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