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多少曾有過某種的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就是:在某種場合下,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會局促、緊張、感覺被負面評價及評價,而且,最終會導致逃避。患有社交焦慮癥的人會時常感覺到受他人的負面評價,從而導致自信不足,自卑難堪,屈辱或沮喪。
社交焦慮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不僅無法與人正常交往,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事業和經濟上的成功。
在《我并不孤獨》這本書中,會讓你了解到,社交焦慮沒有任何錯。它不是孤僻,也沒有毛病,也不是唯一有這種問題的人。
通過潛入社交焦慮者的思想和信念深處,分析行為和真實想法,尋找解決方案,最終是可以克服壓力,并且能夠在社交場合感到舒服和自在的。
作者簡介
托比亞斯·艾特金斯(Tobias J. Atkins),生于澳大利亞,暢銷書作家,成功的教練、治療師。他曾是一位社交焦慮癥患者,并與之斗爭了15年,嘗試了各種心理學療法,最終治愈。之后,他創建了社交焦慮學會,至今已幫助上萬人克服了社交焦慮。
影響社交焦慮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和信念
二,行動和社交曝光
三,生活方式選擇和飲食
為了得到最好的結果,必須同時著手于三個領域的改善。
一,思想和信念
不管現在有多么黑暗,隧道的盡頭必定是光明。
大多數人終生都被“我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信念困住。在成長過程中會認為一個人要么具有社交自信,要么沒有,而這種信念對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會讓人產生無助感。
必須牢記,很多人面對某種新事物時,最初的幾次嘗試都是不成功的。要知道你不會永遠生活在社交焦慮的陰影下。你有能力治愈自己,并且改變自己的生活,無論目前身處何地。
1.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完全接納自己
不要想要別人來幫助你,包括醫生。只有你自己才能治好你自己。
要克服社交焦慮,首先必須要接受“你是誰”,以及“你在哪兒”,并且與之和平相處。
學會自我同情,接受自己,也接受自己所有的缺點,哪怕是那個患有社交焦慮癥的自己。
允許自己不完美、偶爾說錯話、尷尬,都是可以的。與人相處時感到害羞、緊張也是正常的。
不再因為自己的缺點或者把事情搞砸而責怪自己,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
對自己說:“無論出于什么理由,現在就是有這些不喜歡的事情發生,但無論如何,我都選擇愛自己,愛著自己所有的缺點。”
2.不要再扮演無助的受害者
學會原諒。那些你曾經認為傷害過你的人,只是在他們有限認知范圍內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別人不可能給你他們自身都沒有的東西。
另外也原諒自己過去所做的那些讓自己臉上沒有光彩的事情。
無論你感覺多糟糕,都已經無法改變,再多的仇恨,內疚或者羞恥都無法改變過去。抓住仇恨只能毀掉你的今天,甚至明天。
選擇活在過去,你的未來就只是重復過去的痛苦。
昨天已經結束,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今天你可以選擇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3.看淡別人的評頭論足
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說的是父子倆在街上買了一頭毛驢牽著回家。
路上遇見了一個跛子,跛子說:“有了驢不騎,買毛驢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兒子騎了上去,自己跟著走。
不久,被一個老頭子看見了,便說:“年少的騎驢,讓年老的跟著走,太不像話!”老人聽了就叫兒子下去,自己騎上去。
走著走著,被一個抱小孩的婦女看見了,便說:“做父親的騎毛驢,倒叫兒子跟著走,心里怎么過得去?”于是老人就把兒子拉上驢背,一同騎著走。
這時候被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看見了,便說:“小小的一頭毛驢,哪兒能經得住兩個人壓呢?真是太狠心了!”父子倆認為言之有理,于是只好抬著毛驢走。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無論你做什么,總會有一些人評頭論足。
實際上,你碰到的大多數人要么喜歡你,要么不喜歡,要么漠不關心。
如果你發現自己因某人怎么評價你而感到焦慮、沮喪、壓抑或者難堪時,其實你那一刻會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比我對自己的感覺更重要。”
你給予別人控制自己感覺的權利,就是把他們放到管理你的位置上。
只有一種辦法能夠避免批評,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而且什么也不是。”
既然別人怎么看,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之內,那就讓別人隨便議論去吧。
4.把自己放在首位,而不是他人
如果你把關注點放在關愛自己,尊重自己,讓自己感覺良好,善待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再考慮他人。那么焦慮癥狀就會漸漸消失。
很多偉大的精神導師告訴我們,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服務別人。
如果自己的杯子不滿,如果自己不健康幸福,如果能夠全心全意的去幫助他人呢?
愛自己,原諒自己,忠于自己,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決定了別人如何對待你。
不妨試試列一份清單,寫上自己所有想做的事情,然后一一體驗,好好去“愛”自己。
5.學會用反向思考來檢驗負面的信念
比如,你頭腦里可能會假設“有人拒絕了我的約會邀請,意味著他們認為我丑,或者我不夠好。”
曾經在《一念之轉》這本書里,介紹過用連續反問的方法檢查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確。
比如“這是真的嗎?這真的是真的嗎?你敢確信這百分之百是真的嗎?”接下來逐條分析。事實上,這里可能存在著很多原因,拿邀約這件事來說,可能他們有伴了、剛分手,或者太忙了真的手頭有事,而不僅僅只是自己所認為的。
用這種反問式提問來檢驗自己思想中所有的負面信念,并且一一清除掉。
6.自我印象具體化練習
第一步:花一些時間思考,你究竟想成為哪樣的人?
你將如何表現?思考談話時如何與他人相處?在社交場合怎么樣?你做什么工作?賺多少錢?你的搭檔是什么樣的人?
拿出紙筆,盡可能生動真實的描繪自己注意細節、想法、聲音,氣味和感覺。可以天馬行空,大膽創新。
第二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每天花15到20分鐘,在心里播放自己的電影,盡可能地做到真實和生動。我們可以稱之為“冥想”
第三步:形成這種印象,繼續致力于這項工作,讓印象加深和變得更好。
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并且堅定不移的相信他進行兩個月的時間,相信就會看到生活中的種種改變。
7.面對恐懼,走出舒適圈
記住,你想要的一切都在你的舒適區之外。
既然已經明確了無論做什么都會有痛苦,那么你會選擇哪一種?
是采取行動改變生活帶來的短期不適,然后享受它帶來的長期幸福?
還是停留在原地礦日持久的壓抑痛苦之中繼續殘存?
面對恐懼,做你最恐懼的事情,那么恐懼肯定會消失。
二,行動和社交曝光
1.用社交行動開始逐步建立社交自信
到了行動層面,有一些實際的方法,比如:
規劃自己的社交計劃;在自己取得的每一點滴的進步后慶祝自己;不要再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感覺,而是在50%的時候就給自己獎勵。
在做的過程中持續保持學習和反饋,著眼于大局,記住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像開關電燈那樣簡單,繼續保持努力行走在這條社交之路上就可以了。
2.明智地選擇朋友
生活中,有些朋友總是有意無意的通過貶低你來使他們自己感覺好一點。有些朋友只要你做的沒他們好就會表現得高冷。
一旦你開始改善自己,在生活中獲得了更好的結果,有些朋友便開始嫉妒,不希望你成長,不希望你有所成就,因為到那時他們就會感覺自我糟糕。很多老朋友總希望像對待過去一樣對待你。
那么,從現在開始,不再將就,不再與那些讓自己感覺糟糕的人交往,只與那些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人做朋友。
人總是在成長,在變化,朋友來了又走,你沒有義務和那些不斷讓你失望,并且讓你陷入困境的人保持朋友關系。如果你生活中真的有這種朋友,那么你應該考慮限制與他們相處的時間。
記住,你是與自己相處最密切的五個人的混合體。
所以,請盡快清理的你朋友圈。
三,生活方式選擇和飲食
飲食和生活方式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在飲食上,
我們要盡量避免帶有糖分高的食物和軟飲;少飲酒和使用其他藥物;另外,少吃紅肉。研究表明,當通過健康方式使自己的體重減輕時,可以降低焦慮癥的水平。
在生活方式上,
嘗試減少甚至屏蔽信息攝取量,比如關掉手機,不看新聞,不要再看網絡評論;同時,增加運動健身的頻率;每天至少半個小時來享受日光和大自然;盡量少工作時長,留給自己充分放松的時間;用上面提到的方法經常練習冥想,使自己過上一種平衡的生活。
《我并不孤獨》一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份源自親身經歷的路線圖,展示了他從社交無能轉變為享受社交的整過過程。隨著故事的發展,用事實和行動步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歷。
記住,幸福、快樂,愛以及健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永遠不是我們必須要去爭取或者努力才有資格擁有的東西。
通過在新的方向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接受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承擔起打造自己想要和應得的生活的責任,就能夠為自己創造新生活——一種你期待走出家門,廣交新朋友,真正享受他人陪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