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上海有過一個青春期電影,十六歲的花季播放的時候,我正懵懂。
純愛,一個很忌諱的詞語。
似乎只出現在小說,電影以及電視里。
夏娃和亞當的愛不是純愛,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必須依靠男人的愛才可以活下去,而且當他們受了蛇的引誘吃下了禁果以后,看到了性,所以穿上了衣服。
宮崎駿的小說里有這樣的愛。
包括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甚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等,都是有少男少女早戀的影子。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就這樣愛上了彼此,歷經磨難共同成長,后來終于在一起。
彼時的愛執著,熱烈,芬芳,似懂非懂卻又安然綻放在心里,拼卻所有的力量去呵護和嘗試擁有。
誰說戀愛是成年人的專利,誰沒有過年少輕狂的時刻啊。
而且這種愛沒有成年以后的功利,不要考慮房子事業金錢家庭背景等等外在的物質條件。
少男少女的心思,是一本帶鎖的日記,一幅沒有名字的肖像畫,一首偷偷下載的流行歌曲,一封沒有發出去的情信,晚自習上的偷窺,校園里的的徘徊。籃球場上的愛慕,一場漫長而又羞澀的暗戀或者苦戀。
是偷偷跟著他或她回家,假裝一路看風景,又或是一起寫作業時不經意的對視。
愛情像一圈漣漪投射在心湖里,激起愛的無數水花∠※。
這時的愛更像蓓蕾,很容易被成人的有色眼光掐短和扼殺甚至連根拔起。
情個愛在中國人的眼里始終洪水猛獸,從小就被壓抑和抹煞,有的父母都不知道愛是什么,功利性的生活就是日常的全部。
一旦遇到早戀父母就慌亂了,似乎就是孩子變壞了,前途全部毀滅了的架勢。
我覺得爸媽最好的態度就是不鼓勵也不打壓,告訴孩子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但是我們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選擇,愛不是羞恥更不是錯誤,它是最美好的源泉,關鍵是我們怎么駕馭它,不要因為愛而迷失心智做后悔的事情,而是因為有了愛,走得更遠更好,會去呵護你喜歡的人。
不是急于占有也不是拼命否認。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暗戀的一對高中同學,畢業多年后兜兜轉轉又走到了一起,原來你也在這里。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就是最好的愛。
我們可以為了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在花蕾成熟前耐心地等待。這就是父母親可以做的。
以前有個外國小孩子喜歡自己的幼兒園老師甚至想長大了娶她為妻,他才只有四五歲,這種愛很罪惡嗎,也許他某天就是特普朗的下一任啊,娶比自己大二十幾歲的老師也是有可能的。
愛就是一顆神奇的種子,關鍵是你給它什么樣的土壤和環境。
它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變成柔弱的小草,開出美麗嬌艷的花朵,甚至一輩子不發芽。
永遠不要用成年人的有色眼光去評估這份純潔的愛或喜歡。
它只是青春里的一段回憶。一個印記。一朵浪花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愛和情懷,所以永遠不要辜負年少時你的所愛和愛過你的哪些人。
盡管愛的種子從未發芽,但是它也曾驚艷到你,一如席慕蓉所說。愛就像一崗靜靜的山谷滿月,不要辜負它而留下遺憾。
2
愛,不是一時的情感沖動,單純的情感沖動只是愛情中的激情成分。真正的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既然是能力,就需要慢慢的培養和提高,沒有人天生就會。
愛的能力和其它所有的能力一樣需要后天學習,需要在真實的人生經歷中慢慢鍛煉和培養。所謂“戀愛”其實更是“練愛”,練習如何與所愛的人相處,在相互吸引與愛慕之余學會負責、寬容、理解等等,學會兼顧自己和對方的需要考慮和處理問題。
一個人愛人的能力最終影響到能否經營好未來的婚姻和家庭,而夫妻雙方的相處模式又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一個人開始關注、欣賞和主動接觸異性、開始懵懂的去愛的年紀,往往在最單純美好的青春期,當然也可能更早或者更晚 - 時間點并不重要。戀愛就是戀愛。
要說早戀,到底多早算早?曾奇峰老師曾說:“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要是還沒有暗戀異性或者談戀愛,我覺得才不太正常。有人問多大可以開始談戀愛,我說幼兒園就可以。”
最后一句貌似玩笑,其實不然。
三四歲的孩子因為產生了性別意識,明確知道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而還有和自己不一樣的另外一個性別,男孩女孩喜歡玩兒的玩具、穿的衣服、感興趣的書、上廁所的方式等等,都不一樣。兩個男孩女孩一起玩兒過家家,男孩兒當爸爸,女孩當媽媽,兩個人需要協調配合才能玩兒好這個游戲。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在成長,意識到和異性的差異,接受對方和自己的不同,并且學會怎樣才能一起玩兒的開心,出現矛盾怎樣解決。這和成年后親密關系中的相處要領何其相似!兒童繪本里尚有《湯姆戀愛了》的故事。這樣看來,“練愛”從娃娃抓起有何不可?
很多家長都會說孩子太小,還不懂愛。Puppy love和成熟的愛之間的確有距離,但是沒有經歷過puppy love,沒有和異性親密相處的經歷,到了適婚的年齡,又怎么可能一夜之間成熟,無“練”自通呢?
愛是一生的課題,“練愛”必須有,太遲還不行。二三十歲的人里,很多在學生時代因為各種情況錯過了戀愛的,工作之后為了結婚,發現在被準許戀愛的年紀,自己已經找不到年少時怦然心動的感覺。
曾經,對方的品質、個性、愛好、能力等個人特點是愛上一個人的主要原因,而現在面對成家的需要,物質條件、家庭背景、工作性質等外在條件加入進來,成為考量對方是否能夠與自己踏入婚姻殿堂的因素。此時,校園里那種純粹的情感成為了小說或期待中的奢侈品。
很多人回首自己的青蔥歲月時感概萬千:“真后悔上學時沒有談戀愛!現在想談那樣的戀愛也沒有機會了!”
更有因為戀愛經歷缺乏,不懂得如何選擇,陷入一場無果的戀愛白白浪費數年光陰的朋友。如果早一些時候開始戀愛,人生也許能少走很多彎路。
所以,當青少年對異性產生欣賞和好感,產生對另外一個人真摯熱烈的情感,乃至能夠得到對方的響應,墜入愛河,建立起彼此相愛的關系,這意味著他的生命開始走向獨立和成熟,應該得到父母由衷的尊重與祝福。
很多父母對孩子在校戀愛抱有排斥和否定的態度。作為過來人,他們自己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感受過那種朦朧美好的感覺,現在卻為何不能將心比心呢?
家長反對“早戀”,不外乎出于兩種擔憂:一是怕影響學習,二是怕年輕人一時沖動做出越軌的事情,女孩的父母更是擔心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受到傷害。這兩個方面的擔憂自然有道理,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
戀愛意味著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但也推動著一個人變得更加優秀和完善,既可能導致成績下滑,也可能因為相互的激勵和幫助促進學習,關鍵看能否處理好戀愛和學習的關系。
簡單粗暴的把戀愛本身當成問題一棍子打死,其實是逃避作為家長進行教育和指引的責任。與其把戀愛當成一種禁忌(其實禁忌導致的神秘感反而會使得戀愛顯得更有吸引力),費神費力地去阻撓和擔憂,不如引導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和認識自己的情感,如何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家長學會接納與尊重孩子的感情,以平等、平和的心態與孩子就此交流,引導孩子把戀愛作為成長中的一段值得珍惜的經歷,享受和體驗其中的美好并使之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孩子今后形成健康的婚戀觀和婚戀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你說別人都早戀了,其實我們已經晚戀了。
很多人都是大學以后相親戀愛結婚的,根本沒有談過戀愛就步入了婚姻,這不是好事。
沒有經營兩性關系的能力何來幸福的婚姻。
在對孩子戀愛教育方面,中國父母確實應該向西方父母多學習一下。
如何培養自己的吸引力
如何和異性打交道
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
如何對待愛情中的困惑
如何從愛情中收獲幸福
戀愛中的學問真的太多太多,把這些學問掌握了,孩子也就真的成熟蛻變了。無怪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愛情問題是個性形成中的重大問題。”
愛情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它與未來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父母千萬不要指望,一個只懂讀書的戀愛白癡,只要讀書成才,一個好伴侶就會自動出現在他的身旁。
3
著名作家劉墉,對于子女的戀愛教育,則做得十分到位,而且頗費了些心思。當他聽說有男生在追求十六歲的女兒時,他沒有大發雷霆,或大感緊張,反倒直接找到女兒,坦誠地聊起了這個話題。
女兒說:“那不是追,而是想追。”
劉墉繼續問:“你想不想讓他們追呢?你對他們有沒有意思呢?”
女兒回答說:“他們追他們的,我過我的,看看滑稽表演也不錯。”
聽完女兒的話,劉墉告訴她,她是時候學會該如何應付這些示好的男生了。
他建議女兒,如果對追求者沒有興趣,應該讓他們及時止步,不要存心捉弄這些男孩,或者故意看他們的滑稽表演,否則他們可能到頭來心中生怨,反倒讓雙方的關系變得尷尬。
其實,好的戀愛教育,就是教給孩子獲得幸福的方法,盡最大程度地減少他們所受的傷害。
授人以漁,他人才能自己打漁。教給孩子獲得幸福的方法,孩子才能最終收獲屬于他自己的幸福。
4
我的女兒高三,高考前三個月遭遇了同班男生的表白。她告訴我以后我第一個問題是問她自己喜不喜歡這個男生,如果喜歡就答應不喜歡就拒絕。
男生私下也找我談過說以后約偶爾出去寫作業活動等都會報備家長,我和男生的媽媽也溝通過,了解到他們家是高知家庭家教甚嚴后我更加相信了我自己的判斷,讓他們自己處理。
我相信女兒可以渡過她生命中的成長的這一個考驗,雖然很難很辛苦。
男生和她約定十年后結婚,我覺得沒有必要嘲笑,給足她經驗和方法,讓她好好學習。
同事也說可以教授一些簡單的生理知識,防患于未來,比如避孕什么的。我覺得很中肯,青春期很危險很迷惘所以需要父母你的細心呵護和適當的引導,但最終的路還是得她自己走。
5
臺灣作家三毛十三歲就有了男朋友,而且每個男朋友都會帶到家里來給父母親看。
我認為他的爸媽很開明寬容,沒有禁止女兒談戀愛,而且覺得有人追求自己的女兒證明自己的女兒很優秀。所以女兒才會愿意把男生帶回家,總比在外面偷偷摸摸地談戀愛好吧,這是一種父母和兒女的互相尊重和和諧相處的好的模式。
歌星周艷泓曾在一篇所專訪中提到自己高中的時候也有男生喜歡自己被爸媽棒打鴛鴦了,后來一直沒談過戀愛,成了剩女。
所以父母親最好的愛就是祝福和引導而不是替她做決定。
最后我想說的是,有時候孩子并不是沒有能力處理好一些事情,而是我們的家長太過于保護和越俎代庖而讓孩子喪失了成長的機會和能力的鍛煉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