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農村,那是個物質相當缺乏的年代,農民們剛剛分田到戶,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父母剛剛當家作主,成了新中國土地的主人,把全身心都撲進土地里。
我們這些腳踩泥巴成長的孩子,除了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外,其他時間,就成了脫韁的小野馬,上樹掏鳥窩,下河抓小魚,把所有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
那時候的農村孩子,總能找到玩樂的地方,總能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來充實快樂的童年生活。我記得小時候,經常與小伙伴們聚在一起,做一種叫瓦片陀螺的玩具。
當時的我,根本想不到,三十年后的今天,鋼鐵做的,塑料做的各種陀螺,會五花八門地,擺滿商場的玩具櫥柜,而且價格也是高得嚇人,十幾元錢到一百多元的價位都有。每逢看到這些廠家批量生產的陀螺,我都忍不住會心一笑,一股溫馨甜蜜的感覺,瞬間涌上心頭。
當年與小伙伴們一起做瓦片陀螺的點點滴滴,又浮現在眼前。日子回不去了,記憶卻是心頭一道抹不去的風景,無論過了多久,依然清晰如昨。
當時的農村家庭,還是泥磚蓋瓦結構的房屋,做陀螺的原材料破瓦片隨處可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去房前屋后撿來巴掌左右大的破瓦片,接著,用石頭把三棱五角的瓦片邊沿,輕輕地砸成有模有樣的圓形。
把一支鉛筆,豎在瓦片正中,畫一個中心位置點,再用另一支鉛筆,斜靠在原來鉛筆頂邊,像轉動圓規一樣,畫一條邊沿線。圓規雖然是學習用品,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畫出圓形,這也是做瓦片陀螺非常關鍵的一步,中心位置正不正確,與陀螺夠不夠圓,直接影響它做好后,旋轉的平衡與速度。
接著,就把瓦片豎起來,在有粗紋的基石上,來回地用力磨擦。一直把瓦片的邊沿,磨到線條的位置上,變得光光滑滑,才算可以,這個工序至少也要花上一天半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還不算是最難的一步,最難的是要在圓形瓦片的中心點上,打一個小圓孔。這一步,直接關系到瓦片陀螺的成功與否。那時候我們沒有什么打孔機的,用的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拿著一塊尖角的瓦片,對著中心點,不停地旋轉。
借助上下兩塊瓦片之間的摩擦力,硬生生地把小圓孔鉆出來。這不但需要很大的決心與耐心,還要很巧妙地掌握旋轉的力度,玩過瓦片的人都知道,瓦片很硬很脆,用力過小,根本鉆不進去,用力過大,很有可能讓瓦片斷裂破碎,那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我們都知道,單面鉆是不可能鉆出小圓孔的 ,要在瓦片的兩面輪流著鉆,鉆的孔會越來越深,直到余下中間薄薄的一層時,再找來鐵釘等硬而尖的物品,輕輕地戳進去,小小的圓孔就出來了。
這時的小圓孔還不夠大,我們得換工具,用細細尖尖的小刀子,穿入小圓孔,慢慢地刮。直到小圓孔有我們小指頭般大小,剛好可以裝進同樣大小的,一截一寸左右長的空心竹枝上,底部要平著瓦片,上端露出大半截,這個工序就完成了。
再找來三寸長的實心小木條,把一端削成小錐形,尖尖的,向上慢慢變大,而大的位置要剛剛好,不能穿過空心竹枝。余下的整根小木條,就用小刀慢慢地削成比空心竹枝小的體積,穿入去后,能夠左右轉動為宜。
削好后,小錐形在下,把小木條裝進空心竹枝里,瓦片陀螺基本完成了。這時,用早已備好的,以前泥水木匠用來彈墨的棉繩子,大概要八十公分的長度,再順時針方向,纏在瓦片上端的空心竹枝上。
纏完后,我們用左手輕輕捏著實心小木條的頂部,把瓦片陀螺,有尖尖小錐形的底部,放在曬谷場的地面上,右手用力一拉棉繩子,同時左手也松開小木條。隨著棉繩子脫離纏繞著的空心竹枝,瓦片陀螺就地飛速地旋轉起來了。
轉著轉著,速度就會緩緩地慢下來,直到它完全停下,我們再用上述方法,用棉繩子纏起來,再放手,不厭其煩地玩著樂著開心著。
做好了陀螺,我們就聚在曬谷場上比賽,要比外觀比速度,比旋轉的時間長與短,還要比堅硬度。最精彩的是,放兩個陀螺打架,看它們碰在一起時,會不會被撞破,還是會互相摩擦,擦出火花了。
現在回頭想想那情景,十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十幾個瓦片陀螺在地面上旋轉,說話聲,歡笑聲,嬉鬧聲,足以讓藍天白云清風也沉醉了。制作瓦片陀螺很費時間與精力,一不小心,小小的雙手就會刮傷什么的,可當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瓦片陀螺旋轉起來,一切的一切都無關重要了,這一刻,內心的歡愉,足以讓制作過程中的苦與累,拋到九宵云外。
小小的瓦片陀螺,承載著我們童年多少的歡樂與笑聲?現在的孩子們,可能永遠沒法去體會,當一塊破瓦片,在自己的雙手下,變成一個旋轉的陀螺時,內心是如何的驚奇與歡喜的。那時候的我們,快樂是如此的簡單,幸福是如此的飽滿。
如今,生活在新時代今天的孩子們,看起來,比當年的我們幸福多了,玩具應有盡有。最重要的是,父母也有閑錢,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了。
可是,他們比起我們小時候,少了許多自己動手創造的機會與快樂,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利還是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