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一個朋友最近向我傾訴她的苦惱,她一方面感到男朋友毫無征兆的決定給她帶來很大經(jīng)濟壓力,一方面又認為自己有責任賺更多的錢去滿足男朋友過高的消費需求。雖然他們常常吵架,但彼此多年來都習慣了這樣的相處模式,每一次爭吵均以她損失更多錢財終止(她男朋友無工作)。她并非收入不高而攢不下錢,而是所有的積累都消耗在男朋友沖動易變的性格上。她為此深感失望又無能為力。
? ? ? ?我問她為什么總能容忍男朋友只顧發(fā)泄情緒而不考慮后果的做法?她說她不能不管他,他真的很需要我。于是她繼續(xù)為男朋友的任性奔波操勞,男朋友在她長久的庇護下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從未體會過她為此付上的代價。
? ? ? ?這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她應該屬于付出型的人格。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關(guān),擁有這類人格的人小時候往往很少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并發(fā)現(xiàn)只有當自己順服乖巧時才能得到大人的關(guān)注和贊賞。長大成人后,他們繼續(xù)沿用了孩提時代的思維模式,認為只要不斷滿足對方需求就能得到更多的愛,但對方往往不能按照他的期待做出回報,他的控制欲長期不能得到滿足,則難免會引發(fā)爭執(zhí)。因為具有付出型人格的人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會更依賴于外在關(guān)系,希望能從別人身上得到肯定,那么注定要比普通人在感情方面付出更多代價。如果剛好遇到一個自私的伴侶,付出型人格還很有可能被其利用。比如某位明星對妻子好得無以復加,而妻子則跟別人有婚外情。
? ? ? ?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我先生也有輕微的付出型人格,因為他父母總以學習成績做為獎懲的依據(jù),讓他的價值認定體系是基于客觀的產(chǎn)出而不是他本身的價值,因此他總是努力做到最好去滿足別人的需求,害怕因做的不好而失去別人的肯定。最后的結(jié)果是他每天活的很疲于奔命,因為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是不現(xiàn)實的。在買車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來,為什么我不需要買車,因為我不需要從別人的艷羨中得到肯定,我在上帝眼中已是無價之寶。但我先生需要,因為社會是按照他財富多少來評價他,開什么樣的車是他的身份標識,父母也希望他買車,因此他會為了追求更高的評價而購買超過自身承受范圍的車。以小見大,他為了滿足外界的評價和期望注定要比我付出更多艱辛和汗水。相反,我又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很少考慮別人的眼光,只管自己開著舒服,所以長年開微公交穿梭在城市間也樂此不疲。雖然很多人建議我買一輛好車,但是我已習慣了可以隨意停車不用擔心刮擦的方便,不想為了面子犧牲自己的舒適。
? ? ? ?我們都是有性格上有缺陷的人,愿上帝更新我們的心,讓先生的安全感來源于上帝的愛,而不是基于別人的肯定;我也能踐行愛人如己的道,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