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935《斷章》出世,而文中的你,可否知是誰?
那是1933年的秋天,沈從文家里來了一位陌生的女孩
亭亭玉立,落落大方
經沈從文的介紹,卞之琳才知道
她是張兆和的妹妹,沈從文的小姨,張兆和。
卞之琳曾坦言 :
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結識,顯然彼此有相通的‘一點’。
由于 我的矜持,由于對方的灑脫,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顆朝露罷了。
張家的四個姐妹才貌雙全,連葉圣陶都曾經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大姐張元和,與小生名角顧傳佳的昆曲之戀讓人艷羨;二姐張允和,與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喜結連理;三姐張兆和,嫁給了著名作家沈從文。
四姐張充和,遇見卞之琳的那一年才19歲。
她有三姐的堅韌、二姐的活撥豪爽、大姐的昆曲天賦,更為突出的是她對傳統文化的造詣。
張充和從小就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她只有11個月時便過繼給二房的奶奶當孫女。
她天資聰穎,悟性甚高,4歲會背詩,6歲識字。在吳昌碩與朱謨欽的教導里浸泡10年,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
1930年養祖母去世,16歲的她回到了蘇州。在父親的影響下愛上了昆曲。
1933年,張充和去參加沈從文與三姐張兆和在北京的婚禮,隨后就留在了北京。
可能很多人知道錢鐘書數學考了15分上清華,不知張兆和數學是考了0分上了北大。那時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主任胡適,教授有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等。
不久抗戰爆發,張充和隨三姐一家遷往西南。日子雖然過的有些清苦,可是在這里她受益頗多。
在沈從文的幫助下,教科書編選委員會里謀得了一份工作。沈從文負責小說,朱自清負責散文,張充和負責散曲。因端莊、大方又熱情,張充和在西南很有人緣。拜了沈尹默為師,為自己的書法更加精進。
章士釗對她是喜愛有加,把她譽為漢末三國時期才女蔡文姬,予詩相贈。
在北京,她,遇到了一個癡戀于她的人——卞之琳。
那年她19,他23。
由于詩人特有的敏感、含羞。他一直不敢直白的表露出自己的心意,可是,他又無法撫平心中愛意的爆發。
寫信,對,把自己的愛意化為文字里的家長里短,述說與她。
可是,她沒回過一封。
1936年,張充和病了,患的是肺結核,不得不回家靜養。這讓她錯失了北大的學位。(不過康復后的她,做起了編輯,寫散文、寫詩歌,才華顯露無疑。)
同時也讓一個卞之琳痛苦難言,他想見她,可是又不知該以什么樣的理由。不久母親去世了,卞之琳回家,這才與張兆和有了見面的機會。
他上門拜訪,她出門迎接
熱情,可是少了一分戀人間的情誼。
他沒能如沈從文那樣,死纏爛打贏得美人歸。只是讓張兆和離家出走。
1947年經沈從文的介紹,張充和認識了來至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傅漢思,一年后他們喜結秦晉。
1949年,遠渡太平洋,去了彼岸。
1955年,張充和結婚后7年,卞之琳45歲,也和一位小說家也結了婚。
她嫁了,他娶了。她也遠走了。
再見面時,他們都已經老了,時光已經悠悠流逝了二十五年。
去了美國,張兆和與傅漢思二人在耶魯大學,一個教中國書法和昆曲,一個叫中國詩詞。
張充和為了讓昆曲在美國傳下去,也是費盡了心思。她的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1979年,她回到闊別30年的故土,之后不間斷地回國訪親問友。在蘇州九如巷老宅的小院中,面對參天的老樹和沉沉的古井尋覓她年少時的夢。
2004年金秋,張充和在北京舉辦旅美60年來的第一次書畫展。
2015年6月,民國閨秀、“最后的才女”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合肥四姐妹成為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