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豫章、洪都:古地名。漢高帝(劉邦,他也叫漢太祖,還叫漢高祖,稱號多得很!)初年,將大約相當于今江西省所在區域劃為豫章郡。隋朝開皇(開皇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年號。大名鼎鼎的隋煬帝楊廣就是他兒子。)九年改為洪州(洪都是洪州的別稱),到此時,該行政區的范圍經過多次縮水,已經差不多只剩下如今南昌市所在區域了。
譯文:(這里是)以前的豫章郡,現在的洪都府。
在我國流傳下來的各版本《滕王閣序》中,開篇第一句都是“南昌故郡”。然而豫章郡從誕生一直到王勃寫序時,地盤不斷縮水,名字也反復改了幾次,卻從來沒有叫過“南昌”。倒是其治下一直有一個附郭縣叫“南昌縣”,這個南昌縣的名字倒是從來沒變過。
所謂附郭縣就是地盤離州城(古代州郡相當于現在的省,州城就相當于省會城市)很近,縣衙們(縣政府)就直接設在州城內的縣。
有學者推測王勃原作是“豫章故郡”,只是后世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諱才改為了“南昌故郡”。至于有可能刻在滕王閣上的原作,從古至今滕王閣被毀又重修了幾十次,上哪兒找去?
直到近代,發現了日本皇室收藏的《滕王閣序》抄本,其開篇就是“豫章故郡”。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翼(yì)、軫(zhěn):二十八星宿(xiù)的最后兩個。古代星象學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一一對應起來,南昌就對應翼宿和軫宿中間的位置。
衡、廬:衡山、廬山。
譯文:(此地對應的)星宿位置在翼宿與軫宿的分野,土地連接著衡山和廬山。
襟三江而帶五湖,
襟(jīn):古代人穿的長袍胸前的交領。
帶:衣帶,也叫腰帶。現在的腰帶是用來系褲子的,古代的腰帶用來系長袍,同時也有一定裝飾作用。為了和現在的腰帶區分,建議翻譯為衣帶。
三江、五湖:個人認為都是虛指。豫章境內江湖很多,王勃當日不可能掰著手指一一數過,然后認真分析應該用哪三江,哪五湖。但是有一點,贛(gàn)江肯定在三江之內,因為滕王閣就在贛江邊上。
譯文:(這個地方)以三江為交領,以五湖為衣帶。
控蠻荊而引甌越。
蠻荊(jīng):指春秋時楚國所在地(今湖南湖北)。古代按方位稱少數民族為:南蠻、北狄、東夷、西戎,楚國人就屬于“南蠻”。既然楚國人是南蠻,那他們的地盤肯定也是遍布荊棘(jí)的蠻荒之地,所以楚地又叫“蠻荊”。這里友情提示大家,歧視少數民族是不對的。
甌(ōu)越:百越的一支,在今浙江省境內。
這里的“甌越”可以是單指甌越一支,也可以是借甌越代指百越。個人認為是代指。
譯文:(洪州府)控制著古楚之地又引領著百越(之民)。
關于褲腰帶:
其實古時候也是有用于系褲子的腰帶的,通俗一點的叫法就是褲帶,文雅一點的叫法就是汗巾。
紅樓夢里寶玉和蔣玉函互換的“汗巾子”就是這種汗巾。原文里有描寫到:蔣玉函是撩起外衣取了汗巾,還有襲人也是在晚上脫了外衣就寢之時,才發現寶玉換了汗巾。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原文來研究下。87版紅樓夢第12集(我看的央視網的)后半集就有寶玉和蔣玉函換汗巾的情節,還原得挺好的。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
甌越歷史:
這里只是粗略講一下,詳細的大家可以去看《史記-東越列傳》,有白話文版的。
戰國末年有兩個相鄰的小國——因為太小連名字都失傳了,它們分別是后來的閩越國和東越國(又稱甌越國)的前身。閩越國前身的國王叫無諸、甌越國前身的國王叫搖,都是越王勾踐的后裔。
秦國吞并這兩個小國以后,把它們的土地合并在一起設為閩中郡。 秦末諸侯起義的時候,無諸和搖跟著鄱(pó)陽縣令(這兩個王也是夠窩囊的)一起參加了反秦運動。
秦初滅時,項羽(其實他叫項籍,羽是他的字)還是老大,論功行賞時把無諸和搖給忘了(太沒存在感了),于是他們就沒跟著項羽混。 后來劉邦和項羽打起來了,他們就跟著劉邦打項羽。
滅了項羽后,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把閩中郡賜為他的封地。而搖不但沒封號,連祖傳的土地也被老伙計給吞了。不知道是搖不小心得罪了劉邦呢,還是劉邦故意想制造無諸與搖之間的矛盾。
漢惠帝(劉盈,劉邦和呂后的兒子)三年,又要翻舊賬對當年有功的越人(百越之人)進行封賞。封搖為東海王,還把他的祖傳寶地還給了他(劉盈跟他老爸商量好的吧,專業挑撥離間)。搖定都東甌,因此民間也叫他東甌王、東越王或甌越王,他的封地也叫東甌國、東越國或甌越國。
過了幾代人后,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的老爸)三年時,吳王劉濞(bì)(劉邦哥哥的長子,封地在百越中的吳越)謀反,邀請閩越國和甌越國一起干。閩越王沒參加,甌越王跟著去了。后來打了敗仗跑路的時候,甌越王受到朝廷威逼利誘,殺了吳王后投降。從而免于受罰,回去繼續當甌越王。
吳王的兒子劉子駒逃到了閩越國,因為記恨甌越王殺了他老爸,時常鼓動閩越王攻打甌越國。
漢武帝建元(建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年號這玩意兒就是漢武帝發明的)三年,閩越王出兵圍了甌越國。甌越國彈盡糧絕的時候向朝廷求援(沒抱太大希望,肯救最好,不肯救就投降),漢武帝聽完群臣扯皮之后決定發兵。派了一個心腹,費了一番周折才調到兵。結果朝廷剛發兵,閩越王得到消息就撤軍了。
甌越王表示這個地方不能待了,于是上表請求帶著百姓遷到“中國”去。漢武帝就把他們遷到了江淮地區。
建元六年,閩越王郢(yǐng)攻打南越國,南越國向朝廷求援。這次漢武帝翅膀硬了,沒聽群臣扯皮就直接發兵了。閩越王郢(不知道跟上次圍甌越國的是不是一個人)負隅頑抗,想要魚死網破。他弟弟馀(yú,余的繁體字)善看不下去就殺了他投降了。漢武帝見罪魁禍首已死就不再追究,并封了無諸后代中唯一沒有參戰的繇(yáo,閩越國里的一個地名)君(應該是一種封號,跟“武安君”什么的差不多)丑為新的閩越王,封號為越繇王。
但是馀善因為大義滅親救了閩越國而受到百姓擁戴,自立為王,新任閩越王丑有名無實。所以漢武帝只好把原來甌越國的土地封給馀善,讓他當了新的甌越王(我覺得漢武帝跟劉邦、劉盈一樣,都是故意挑撥離間)。
元鼎(還是漢武帝的年號,他一共用過11個年號,這是第五個)五年,南越國造反。甌越王馀善主動請求配合朝廷一起平亂,卻在半路上以海風過大為由(他是走海路的嗎)停軍不前。還暗中派使者跟南越國聯系,企圖坐山觀虎斗。
等漢軍都把南越國給滅了,馀善還沒到,漢軍將領一氣之下請求出兵攻打甌越國。漢武帝認為士兵剛征討完南越國,需要休息,就命令軍隊駐扎在豫章的梅嶺待命。
元鼎六年,馀善聽說朝廷要打他,就率先反了,自封漢武帝(劉徹表示無話可說)還主動出擊殺了漢軍幾個尉官。他手下有個越衍侯(封邑里只有700人)吳陽,原來在朝廷當官,朝廷派他回甌越國勸馀善投降。馀善不聽,他就在漢軍打過來時,聯合建成(太子建成表示這不是巧了嗎)侯敖(áo)、繇(yáo)王(閩越國王,還記得越繇王丑嗎,封號應該是世襲的)居股倒戈殺了馀善。
最后,封繇王居股為東成侯,食邑一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食邑未知,可能千戶);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食邑未知,反正比他那700人多),把他們都弄到了中原。漢武帝覺得閩越、甌越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人民不服教化、反復無常。就把他們全都遷到了江淮地區。(歷經幾代人,終于把兩個小諸侯國徹底融合了)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物華:萬物的精華。
天寶:天然的寶物。
物華天寶:泛指各種奇珍異寶,這是一個典型的,將兩個意思相近或重復的詞,組成一個字數更多的詞來湊字數的例子,大家要記住這個技巧,活學活用。
牛、斗:都屬于二十八星宿。斗就是北斗七星。
譯文:(此地盛產)各種奇珍異寶,(比如當年)龍泉、太阿的光芒直射牛、斗兩宿所在之處(就是最好的例子)
龍光射牛斗之墟的典故:
三國時期有個豫章太守叫張華。他發現牛、斗兩宿都有紫氣環繞,覺得這是寶物出世的征兆。無奈他水平不夠,看不出寶物究竟出在何處,于是就請來星象大師雷煥一起研究。雷煥看出寶物應該在豐城縣,于是張華便任命雷煥為豐城縣令,以便他暗中尋寶。
雷煥到任后暗中查訪了好久,終于在一個監獄的地基下挖出了一個石匣。匣內有兩把寶劍,一個劍柄上刻著龍泉二字;一個劍柄上刻著太阿(ē)二字。雷煥隨便擦拭了兩下,兩把寶劍就變得煥然一新,光芒四射;天上牛、斗二宿的紫氣也不見了。
雷煥派人給張華送去一把(意思是平分吧)。張華看后回信道:我看了劍上的文字,知道這把就是干(gān)將(jiāng)神劍,還有一把莫邪(yé)在哪里(不是龍泉太阿嗎)?這兩把神劍是一對兒,不能分離啊(明顯想獨吞啊喂)!可惜雷煥還沒有把莫邪送出去,張華就遇害了(這就是吃獨食的下場),干將也下落不明。
后來雷煥也死了,莫邪就傳給了他兒子雷華(取這個名字是紀念老伙計嗎)。雷華任豫章中左使時,有一次路過延平津。走到河邊時,腰間佩戴的莫邪寶劍忽然一躍進入河中。雷華派了很多人下水尋找,很久也沒有找到。后來只見兩條龍相互纏繞著慢慢浮出水面,然后騰空而去。雷華知道干將、莫邪已經化龍飛走,就不再尋找。
福建富屯溪畔有個龍津亭,不知道跟這個典故有沒有關系。
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fán)之榻。
徐孺:徐穉(zhì),字孺子。東漢名士。
陳蕃:也是東漢名士,曾任豫章太守。
榻: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專指木制的可躺可坐的小型單人床,形狀狹長低矮。可以簡單理解為古代版躺椅。
第二種泛指各種床。
因為是可以掛在梁上的,所以肯定是第一種。
譯文:(此地)人杰地靈(成語就不翻譯了),(當年)陳蕃為徐孺專設懸梁之榻(就是最好的例子)。
徐儒下陳番之榻的典故:
東漢時期,豫章有一位名士,姓徐名穉(zhì)字孺子。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素有南州高士的美譽。朝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祿相邀,徐孺都辭而不就,因為他覺得東漢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
同時期的另一位名士陳蕃(fán),對徐孺仰慕已久而不得見。有一次陳蕃因直言犯諫而得罪了權貴,被貶為豫章太守。到了豫章他連府衙都沒進,就帶著下屬直奔徐孺家而去。
陳蕃想聘請徐孺任衙內功曹,徐孺還是堅辭不就,但是出于對陳蕃(別忘了人家也是個名士呢)的敬重,答應時常到他府上面基。陳蕃也投桃報李,專門為徐孺準備了一個床榻,平時把它高懸與房梁之上。只有徐孺造訪的時候,才把床榻放下來,兩個人在上面熱情地交流。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霧列:這個“霧”字有很大爭議。有說豫章多山,霧是指山巔之云。也有說南方本就多霧。還有說霧是形容詞:像霧一樣(什么鬼?)。
俊采:俊指才智過人之人,采指文采。這是一個典型的為了湊字數,而把兩個意思相近或重復的字,組成一個詞的例子。大家要記住這個技巧,活學活用。
星馳:有說是像流星一樣飛馳。也有說是像天上的繁星一樣眾多,因為繁星運轉不息,所以加一個“馳”字。(個人覺得取第二種吧)
譯文:雄偉的大洲坐落在云霧繚繞之地,(此地孕育的)名士才俊如天上運轉不息的繁星一樣不勝枚舉。
臺隍(huáng)枕夷夏之交,
臺:城墻。
隍:護城河。有水的護城河叫“池”,沒水的護城河叫“隍”。
臺隍:指城池。
枕:這是一個擬人修辭。可以理解為處于、坐落在。
夷:東夷。這里應該是代指蠻夷。
譯文:城池坐落在蠻夷與華夏交界之處。
賓主盡東南之美。
盡: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全部(都是)。
第二種:用盡,用完。引申為囊(náng)括。
第二種解釋逼格高,我們用第二種。
美:美好的人,優秀的人。我們引申一下,直接譯為“才俊”吧。
譯文:(這次宴會的)賓主囊括了東南地區的(所有)才俊。
都督閻公之雅望,
都督:州郡的最高軍事官員。理解意思就行,不用翻譯。
閻公:古人在姓后加個“公”字,是對人的一種尊稱。比如曹雪芹被尊稱為曹公,比如在下將來可能會被尊稱為程公。也是理解就行,不用翻譯。
雅:美好的。
望:聲望,名望。
雅望:我們就譯為美名吧。
譯文:都督閻公的美名(遠揚)。
棨(qǐ)戟(jǐ)遙臨;
戟:古兵器,戈和矛的結合體。
棨戟:儀仗用的木質戟,一般表面刷滿紅漆或纏滿紅色布條。這里指代儀仗。
臨:到來,到達。
譯文:帶著儀仗遠道而來。
宇文新州之懿(yì)范,
新州:古地名。
宇文新州:在某人的姓后面加上他所管轄(xiá)的地方名稱,也是古人的一種尊稱方式。還是理解不譯。
懿:美好的。
范:風范。
譯文:宇文新州的美好風范(也是早有耳聞)。
襜(chān)帷暫駐。
襜帷:古代包在馬車四周的帷布。這里代指車馬,進而代指宇文新州本人。
駐:停留。
譯文:(宇文新州的)車架(今日也在這里)短暫停留。
十旬(xún)休假,勝友如云;
十:十天。
旬:古時把一月平分為三個“十天”,每個“十天”都是一旬。其中,初一到初十為“上旬”,十一日到二十日為“中旬”,二十一日到三十日為下旬。上、中、下旬合稱三旬。
十旬:不是十個旬的意思,而是為了湊字數把十和旬這兩個意思重疊的字組成一個詞。
譯文:(今天恰好是)十天(或每旬)一次的休假,(閻公的宴會上)勝友如云(照例成語不譯,下同)。
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逢迎:逢和迎都是迎接的意思,又是湊字數組詞。
譯文:(都督)不遠千里前去迎接,(滕王閣內)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騰蛟:《西京雜記》提到,董仲舒夢到蛟龍入懷,然后作了《春秋繁露》。
起鳳:《西京雜記》提到,揚雄作《太玄經》后,夢到自己吐了一只鳳凰到《太玄經》上。
詞宗:一般和“詩仙”、“詩圣”一樣,是對文學造詣高超之人的尊稱。這里應該是引申為高超的文學造詣。
譯文:(堪比當年)蛟龍入懷的董仲舒和吐鳳《玄》上的揚雄的,是孟學士的文學造詣。
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古今注》提到,吳王孫權有六把寶劍,第二把名叫紫電。
清霜:《西京雜記》提到,高祖斬白蛇劍,劍刃上常常帶有霜雪,因而名為“清霜”。
武庫:武器庫。這里應該是引申為武器收藏。
譯文:(不輸當年的)紫電、清霜寶劍的,昰王將軍的武器收藏。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
家君:向別人提及自己父親時的尊稱,等同于家父。
作:當,任。
宰:地方長官,如縣令。
出:經過,穿過。
名區:對別人地盤的尊稱,等同于貴地。
譯文:家父在地方當官,(我為了探望他而)路過貴地。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 ? ? 童子:小孩子,作者自謙的說法。
躬:親自,親身。
餞:<動詞>設酒食送行,引申為<名詞>送行的酒宴,進而泛指所有宴會。
譯文:(我一個)小孩子有什么見識,(竟然有幸)親身參加如此勝大的宴會。(其實“逢”有剛好遇上的意思,但是和“躬”沖突,不好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