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臺里主持人和嘉賓在討論朋友的話題,大致意思是說,現在“朋友”這個稱謂有點被濫用的趨勢,是說,偶然見過一面的人,或是才參加過同一個飯局,僅僅交換了名片,互留了個電話而已,卻在再次見面介紹你時便是“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好朋友”、“哥們”,讓你有被造熟的不爽。
又說到朋友的狀態是那種,你到了某個城市,想起有個人在那里,你很自然想起他,想見個面,因為有他,這個城市也沒有了陌生感。
因為有了同感,我寫下了這段文字:
01? ? 何為“朋友”
查了資料,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明確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鳥聚在一起的情形。后演變為同門之稱即同學的意思,于是孔夫子《論語》中所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把它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見到同學從很遠的地方來了,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
再說“友”,《說文解字》說,同志為友,同志指志趣相投的人。
顯然在古漢語中“朋”和“友”是兩個不同的詞義,“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本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個聯合詞組。
《漢語詞典》對“朋友”的解釋:
1.同學;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誼深厚的人。
2.明代士大夫對儒學生員之稱。
3.特指戀人。
解釋2特稱我們不談,解釋3是特定語境和場合下的稱謂,比如說”談朋友”通常理解為談戀愛的人,再比如說和人介紹說“這是我男(女)朋友”,也理解為戀人。因此“解釋1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朋友“的意思,泛指交往深情誼厚的人。
02? ? 朋友之誼
我們通常所說的朋友,確實存在泛指化的問題,是和我們現今人際交往擴大化,也受社會心理學的影響。除了特定的關系如親屬長幼外,幾乎都可以以朋友相稱,你的鄰居、同事、同學、戰友都是你的朋友圈人。
朋友之稱比起特定的分類稱呼聽起來更親切,更有溫度,難怪乎我們常說“親朋好友”一詞。
朋友根據交誼深淺謀面多寡分很多種:
初次見面,基本上屬于“碰友”,一面之緣,當然也有一見如故,一見鐘情,畢竟難得。很多時候,也許就是參加一個共同的親友的聚會,在一桌上喝了場酒吃了頓飯;或許是在某次旅途中的巧遇因為一個共同的經歷;更或是為某件事大家碰到了一起??傊?,原本陌路的兩個人因為有個交集才走到一起,成了"碰友“。至于后面還會不會相遇,誰也不知道,但如果再次相見,便以朋友相稱了,但實質上只是一個“碰友”稱呼,大家并不了解,算不上朋友,頂多算剛認識的朋友。
很多的朋友只是相識多年,偶爾相見,彼此淺淺相交,時有往來,說熟悉也熟悉,了解點相互的背景和境況,但也就是星星點點的信息。一般就是因工作關系結識的朋友,雖然有事常聯絡相見,但都是就事論是,偶爾聊聊閑事家事,不會深聊,且都有所保留。還有兒時的鄉鄰,因為平素在外,假日里回鄉探親,偶爾相見,彼此閑聊幾句,問問各自安好,說說舊時過往,其實也真不知道大家在外過得如何,只見光鮮的外表而已。這樣的朋友算泛泛之交。
交心的朋友其實真心不多。三觀相合,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性格互補,彼此相長的朋友。朋友相處,貴在交心,有了開心事及時報喜分享,有了煩心事首先想到一吐為快,尋求安慰。有事馬上聯系,沒事開個玩笑,點個贊,留個言。經常能在你腦子里閃現的人、時不時讓你牽掛想起的人,即便你啰哩啰嗦,沒啥正事陪你聊天的人,不必裝逼做傻,言無禁忌的人,不是你的親人就是你的好朋友。
朋友很多,靠你越近的朋友不多,所以,朋友很多時候要加上定義:新朋友、老朋友、好朋友。
03? ? 交友之道
混臉熟的朋友,那是交際,彼此相見互通有無,各得所需。這個社會,懂得交際的人不會吃虧,臉熟好辦事,好多人都能體會當今社會的無人辦事的無奈。孩子上學找個熟人分個好班,找個熟人介紹個好工作,親人病了找個好醫生,買個房挑個好房型等等。要么是花錢買個放心和安心,要么是求個方便開個綠燈,再或則是獲取某個信息指個明路。說穿了雖然是有點功利心,但現今社會,信息有價,不是什么人隨隨便便就可以幫你忙的,你有情我有義,信息互通,你幫我我助你,再不濟,我出錢出力,聊表心意,也順利成章。
有的朋友雖無資源能助你,但能盡其所能在你需要時出現在你面前,為你分擔能力所及之事,或聽你述說煩惱瑣碎。這樣的朋友也因善待,切不可以功利心待之,即便,他很少麻煩你尋求你的幫助,你也得主動關照,及時給予幫助,因此,他會更加珍惜你對他不求回報的厚愛。
知己難得,唯難得更需要珍惜。能觸及內心的溝通,達到心領神會的相處融洽,絕對是摯友的高度。人與人由于個性差別、環境差異、經歷不同,實在難能在同一個頻道上遙相呼應,能成為知己好友的,必然有很多可以神交的點?;蛴邢嗨频慕洑v,或有類同的職業,或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即使如此,世上并沒有相同的人,求大同存小異,實在不必茍求一致。有時候,在同一個問題上的看法和處理意見的不同角度和維度是對雙方的有益啟發,更能激發彼此碰撞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