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幾位朋友聚餐,孩子們在一邊兒玩著,我們在陽臺上趁著夕陽的余暉擺開攤子燒烤,吃得油光滿面,眼看明月爬上中天,就著月色小飲了幾杯。
酒足飯飽開始閑聊,一如既往,說著說著就繞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朋友C的兒子在三歲以前一直送在村里的私立托兒所,(本地三歲以下送托兒所,三歲以上送幼兒園),學費是一個月一個愛瘋6的標準,幼兒園小朋友家里條件都不錯,小朋友們一年要和家人去國外度假兩次,偶爾邀請同班同學去家里開party,家里居住環(huán)境和吃穿用度都屬上等。家長受過良好教育,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視,家家的書房都為孩子開辟了一隅作為家庭小小繪本館。
滿三歲離開托兒所之后,C本想繼續(xù)送兒子上私立幼兒園,但是因為已經招滿,沒有位置,所以,只好送進了本村的公立幼兒園,要說小孩子們調皮打架也屬正常,但是經常不合己意就打人、抓人、咬人,這真的是屬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公立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就有高低之差,從孩子們在幼兒園待人接物的品行看,除了本性之外,也折射出了父母的素質。
國內很流行階層固化的說法,想想,這在國外也是如此的,教育拼爹拼媽,拼的是爹媽的素質,素質高的人知道教育的重要并且享受到了高水平教育帶來的福利,自然會重視教育;拼的也是財力,財力把階層鮮明地分開,但是財力的背后是父母求學時的努力和工作的打拼,也是他們的原生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私立學校的流行,就是用財力把階層區(qū)分開,從一開始的幼兒教育就進行區(qū)分,那么階層固化真的在所難免。
國內的學區(qū)房,國外的私立學校,都源于此。
要求不高500字,先寫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