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我認真讀的第一本心理學相關的書,起因是作者簡介里有一句“他一生對積累財富或創立學派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心理學家(1870-1937)。要在早幾年很有可能因了這句話我就丟掉這本書不看了,還改變世界?我自己都改變不了呢??墒乾F在我知道哪怕是改變自己,打掃自己的家也能算改變世界了。因為家就是我的世界(是不是覺得家庭婦女很可憐哈哈),我就是我的世界。
200多年前就有人在大聲呼吁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然并卵,1937日本依然打進中國: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總之是在侵華……這個奧地利老頭寫了這本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書,在中國卻進入了水深火熱民族即將消亡的深淵。不管說的多好,理論多么完備,但是可是可但是,語言有時候就是太無力了,哪怕是印成書本,依然改變不了語言的無力。雖然有很多這樣亂七八糟的想法,還是止不住翻開來看了。這一看就覺得經典確實不同,不管中西,不管古今,被稱為經典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在這本書前幾章,隨處可見孩子出生的前幾年很關鍵,這個老先生說是最早的4-5年,甚者專門有一章叫早期記憶。是否被合理關注和愛護,是否被恰當養育,關系其一生的人格,性格,處事方式,甚至決定其一生是否成功。這是危言聳聽嗎?
認真的想一想,覺得還是有些道理的,身邊有一些年輕人生了孩子扔給父母公婆,到大些該上學了接到身邊,發現與孩子簡直不能交流!管教起來各種困擾,孩子不單學習有困難,和身邊的小伙伴們交流溝通都有困難。不是各種不服管教就是蔫蔫的看著大人臉色讓人心疼的受不了。在當今的時代,一個孩子在出生的前幾年沒有受到好的養育,那以后要用多少倍的努力才能補償吧。雖然真的自己帶可能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擾,但是你畢竟努力過了。起碼和孩子的感情會融洽很多吧。
在看到這個老先生寫到底是身體影響心理還是心理影響身體時,有就更多的共鳴。比如我從自己的經驗和學習到的知識很容易判斷胃不好的人,一般情緒緊張,跟身邊親近的人關系緊張,對于女人來說受到來自家庭的緊張關系更多一些,有很多抱怨,會有胃不舒服的癥狀。
然后老先生在書里講到孩子尿床,一般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有問題,尿床是吸引別人的注意,使別人順從他,以這種方式表達的孩子,總處于一種緊張狀態,尿床代表了與母親密切聯系的行動?!?/p>
我想到前幾天一個友問我,孩子三歲 總尿床,怎么辦……三歲的孩子尿床不是正常嗎?要緊張嗎?實際上孩子的家長緊張了,父母過分重視尿床行為,孩子就會用這種明確的方式來表明他們有自己的意志。
不管家長是出于跟別人家孩子對比,還是自己家養育方法不放,再或者是家庭其他成員的關系緊張,反正這是孩子無言的抗拒,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認真深刻的自我反省,甚至是顛覆式的反省。才能給孩子正確而恰當的引導和養育。
春節假期還看到有個友,訓斥孩子不斷的眨眼,眨眼,眨眼……孩子的父親不斷的跑過來,低聲的但是嚴厲的責問斥責孩子,你又眨眼!眨眼好看嗎?……孩子媽媽發愁的說孩子老眨眼怎么治呀?我毫不客氣的說,她不斷眨眼是你們管的……孩子媽媽一臉茫然的看了我一會后說,你說的和老中醫說的一樣。其實孩子父母沒有來訓斥孩子,我不知道孩子有這個毛病時,孩子是不眨眼的,很正常,她爸爸來訓斥一次后孩子明顯的不斷的在眨眼……這就是孩子想告訴我她確實有這個毛病……本來我們玩的好著呢!孩子正常著呢!這是心理影響身體的最好詮釋了吧。
身邊還有家里嬌慣溺愛孩子,養育不當,致使孩子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甚至都不能好好讀完9年義務教育的極端例子,都不忍拿來分析。
不學著了解兒童的人是不會了解成人的!好吧,我先認真的回憶一下我自己的童年記憶去,對照書上說的先了解一下自己。我覺得這本書我可以看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