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帶著孩子看了《銀河補習班》,看完他跟我說:“超好看。電影里面的爸爸就跟恩里科的爸爸一樣好。”
孩子說的“恩里科的爸爸”,是指《愛的教育》這本書里主人公的父親,我和孩子剛共讀完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兒童文學家亞米契斯根據他兒子的日記整理,“盡可能不改變兒子的思想,保留兒子的原話”寫成的書,又名《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
這本書采用日記體的形式,用第一人稱講述“我”(小學生恩里科)在整個學年(共10個月)里,在學校內外和老師、同學相處的點滴及感想,還收錄了父母寫給他的信,以及老師帶領學生共讀的精彩“每月故事”。
和孩子共讀此書的過程中,引發我們討論和思考的情節很多,其中最為觸動我的有四點:
01 父親參與孩子的養育
美國“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兒童研究專家指出:
孩子無論處于任何年齡段,他的行為都主要受三個重要因素影響:
1.孩子本身的基本性格特征;
2.他成長發育的成熟程度;
3.他成長的周邊環境。
而在孩子生命的前10年,可以說,對其成長影響最大的“周邊環境”就是家庭養育環境。
從《愛的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養育,既有來自父親的力量示范,又有來自母親的細膩引導,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但現實生活中,“喪偶式帶娃”、“詐尸式帶娃”是當下眾多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缺位的真實寫照,針對此現象,北大心理學教授魏坤琳曾說:
“爸爸多參與帶娃,對孩子的社會、行為、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都有積極影響。比如爸爸的積極養育可以降低男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問題和女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對他們的學業成就也有長期的積極影響。”
在《愛的教育》里,恩里科的父親關懷他的學業、生活、交友,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予引導和啟迪,并用行動從“三觀”上給予兒子最好的示范。
比如,帶恩里科一起拜訪自己的老師,尊師敬老盡在行動中。
比如,當小瓦匠來恩里科家做客時,衣服上的灰蹭臟了恩里科家的沙發,父親提醒恩里科不能當著小瓦匠的面去彈掉沙發上的灰,要給予同學應有的尊重。
……
父親之于孩子的成長引導,不可或缺。就如目前熱映的《銀河補習班》,這是一部獻給父親,關于父愛的電影,講述了一對父子如何在時光中守護愛的故事,電影中父親留給兒子的良言是:“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
父親缺位的反面例子,最為大眾熟知的莫過于“小龍女”吳卓林的成長。近年來吳卓林多次因與母親決裂、行為出格等而登上熱搜。其暴露于媒體鏡頭之下的童年點滴、各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無一不在控訴著父親養育缺位帶來的傷痛。
“小龍女”曾在社交平臺公開求助
02 同齡人的社會“教育”很重要
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中指出,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境重要得多。
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觀察移民家庭,你會發現,很多移民講本地語言并不流利,但他們的孩子卻能講一口標準的本地語言。孩子們是跟父母學得更多,還是跟同齡人學得更多?
《愛的教育》恩里科的成長離不開和各個階層、各個家庭、各種性格的同學的社交,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令他敬佩向往的大力士,如大俠般行俠仗義的高個兒加羅內;有學習經常拿一等獎,長相帥氣、舉止紳士、心地善良的完美男孩德羅西;有務實能干的木材商兒子柯羅蒂;有愛閱讀并擁有鋼鐵般意志的斯塔爾蒂;有喜歡扮兔臉,真誠可愛的拉布克……
恩里科的父親非常支持他和同學間的社交,從給恩里科信里的提醒,從行為上給恩里科的示范,都在引導他如何與同學化解矛盾、合作共贏,教他善待朋友,珍惜友情。
非洲部落曾流傳著一句諺語:“培養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指的就是孩子間的玩耍、到別人家串門等社交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非常重要。
孩子從9歲開始,會越來越重視友情,很受他所屬的小群體影響。大部分情況下,他會不由自主地以同齡人,尤其是他所在的小團體內的一群同齡人為參照,來界定自己的行為。
《三字經》有言:"昔孟母,擇鄰處。"說的是為了讓小時調皮貪玩的孟子有個學習的好環境,孟母搬了兩次家,最終住到學校附近,孟子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詩書,愛上讀書,孟母這才放心住了下來。無論是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諺語,都反映了同齡人社會教育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何帆說:
“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幫助,是在他們年齡較小的時候,為他們找到適宜的社交環境,找到一批和他們在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孩子,讓他們自己在相互交往中鍛煉自己。”
03 孩子對父母的影響力:好孩子造就好家長
《愛的教育》里恩里科喜歡的同學普萊克西是個令人心疼的孩子,他父親鐵匠因為事業受挫,酗酒,打罵孩子。
他父親喝完酒醉醺醺地回家,無緣無故地打他,把他的書扔到空中,本子丟到地上。他來上學時臉上帶著青腫,有時候整個臉都是腫的,雙眼哭得通紅。
可是,他從來都不說是他父親打了他。
因為懷著對父親的愛,即使同學們都知道普萊克西臉上的傷是父親打的,他仍為父親辯解,在惡劣的成長環境中仍然保持求知的熱情。
在學期中,“因為他做的家務,他的功課,他的書寫,他的表現,他的一切”獲得了由教育局長頒發的獎章,在鐵匠來接兒子的時候,局長特意帶著普萊克西到他父親面前,當著鐵匠的面夸獎他的孩子“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良好愿望的孩子,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個好孩子,得到了所有人愛戴和尊重,您可以為他而驕傲。”
這種特別的肯定讓鐵匠關注兒子,并受到震撼,普萊克西以他執著的愛喚醒了父親,父親終于振作起來并給予兒子應有的父愛。
《銀河補習班》的導演之一鄧超就坦言,當父親后的經歷讓他獲得了很多能力,學會了如何去愛。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過: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所以,不是只有好家長培養出好孩子,反過來,好孩子也能“喚醒”不夠好的家長,促使他們成長。
04 來自孩子的愛,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深
《愛的教育》中穿插有10篇主人公恩里科閱讀課學習的“每月故事”,其中有兩篇“每月故事”,讀來尤為感人,來自孩子的愛,讓人淚目。
《羅馬涅人的血》:曾經叛逆的小男孩在關鍵時刻勇敢地保護了帶大自己的外婆,犧牲了自己。
《佛羅倫薩的小抄寫員》:憂傷父親身體總是在夜間偷偷為父親工作的小男孩,愛爸爸勝過愛自己,就算被父親誤解,就算再苦再累仍堅持夜起替父親工作。
有人說,孩子的愛,與生俱來,比父母想象得更深沉。父母可以護犢心切,孩子反過來也能守護父母。
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初遣》,主要拍攝記錄2—7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的故事,最近一期,《初遣》拍攝了兩個孩子獨自離家為父親買花和其他用品的過程,這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的哥哥柊哉和2歲的弟弟奏哉。
他們的父親在弟弟出生不久,哥哥2歲時不幸過世,之后哥哥似乎“一夜長大”,為了守護媽媽,帶著弟弟坐了兩個小時的公交到爸爸生前經常給媽媽買花的花店,買花來拜祭爸爸,哥哥還貼心地多買了一束花,給媽媽。
哥哥一路上要照顧、鼓勵弟弟,分配好采購和等車時間,讓人驚嘆的是,4歲的孩子愣是憑著對媽媽的愛克服種種艱辛,順利完成任務。
孩子的愿望很簡單:要做能讓媽媽開心的事情,像爸爸守護這個家一樣守護媽媽。
看完這一集,心里滿滿都是感動和愛。孩子的愛,深沉而純粹,一點都不比我們愛他們的少。
文學家、翻譯家夏丐尊對《愛的教育》有這樣的評述:
“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覺就感激、就流淚。
這書一般被認為是有名的兒童讀物,但我以為不但兒童應讀,實可作為普通的讀物。特別地應介紹給與兒童有直接關系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和孩子共讀此書,讀完掩卷,第一次深刻地理解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思貝爾說的:“教育的本質不過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焦慮于如何養育孩子的家長們,都可以讀讀這本書,能和孩子一起閱讀更好,書中流淌的愛能讓你放下焦慮,找到和孩子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