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一)

《道德經(jīng)》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本為“恒”字,漢時避恒帝諱而改為“常”)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誠,道曰金丹,釋曰真空,要皆太虛一氣,貫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獨探其原,造其極,與天地虛圓無二,是以成為圣人。能剛能柔,可圓可方,無形狀可擬,無聲臭可拘,所由神靈變化其妙無窮,有不可得而窺測者。若皆自然天然,本來特事,處圣不增,處凡不減。即等而下之,鳥獸草木之微,亦莫不與圣人同此一氣、同此一理。試觀汪洋大海,水至難測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無非水。太虛之氣,亦猶海水一般。天地、圣賢、人物,雖紛紜錯雜,萬有不齊,而其受氣成形之初,同此一氣。除此以外,另無生氣,亦別無生理,所爭者,姿稟之各殊耳。孟子曰,堯舜與人同;又曰,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誠確論也。

“道”,即無極大道。“道”之一字,其義最極最大,最細最微,其變化奧妙無窮,其理高深莫測。道,無名無象,不可見,不可觸;其大不可量,其小不可指;變化無窮,至玄至妙。大道之理,就是“無極生太極”,“有生于無”。無極就是“無”,太極即是“有”。無極與太極二者是縱向的派生關(guān)系;太極中的陰與陽,是橫向的對待關(guān)系。無極是本,太極是末;無極是母,太極是子;無極是源,太極是流;無極是總體,太極是分枝;無極是定靜,太極是變動,等等。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順而生萬物;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靜而返無極。無極本體為〇,動生太極為一;太極一本散為萬殊,萬殊返歸于一本。這些都是無極與太極的辯證之理。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無極,“可道”是太極;道是無,太極陰陽則是有。宇宙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陰陽是萬物一體兩面的總合。萬物無不有陰陽,無陰陽就無萬物;陰陽就是矛盾,沒有陰陽矛盾的相生、相化、相搏,就沒有世界。大道無形,可生天地;大道無名,可長養(yǎng)萬物,可為天下母;大道無情,可運行日月。

“道”,至尊至圣,它是宇宙之本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雖然無形無象,無色無臭;但又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恒常存。

“道”字,富有多層涵義。“道”字的結(jié)構(gòu),一個“首”字坐在車上行走。“首”即人的頭部,首上兩點代表天地陰陽;兩點下之“一”,代表人為陰陽合一之體。一橫下的“自”字,就是每個人各自的性命實體,坐車行進在人生旅途上,譜寫著自己的人生交響曲。朱子(朱熹)云:“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說文解字》曰:“道者,路徑也。”也就是人生所走的道路之意。“古道西風瘦馬”、“遠芳侵古道”的詩句,便是形容道路的“道”。

“道”,又代表著抽象的規(guī)律、法則,學(xué)理上、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以及實際的規(guī)矩,生天生地生萬物之理,故謂之“道”。《左傳》中所言“天道遠,人道邇” 。《中庸》首章所言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易·系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與佛家所論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其義相通。皆是言大道的玄妙幽微,深不可測。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于太空;天地開辟以后,此道寄諸天地人萬物之體。先天地而長存,后天地而不弊。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虛無之內(nèi),無可見、亦無可聞等論,皆是就道的理性而言。

“可道”二字,就是可變化之道,是道的運行與應(yīng)用。“可道”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物之后的狀態(tài)。太極生萬物,有形有象,變化不測;可言可說,可見可聞?wù)撸闶恰翱傻馈薄?/b>“可道”就是混沌初開,陰陽始判,清濁已分,乾坤定位的太極。在天有日月星辰,風云雷雨;在地有東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間的飛植動潛,人類社會的萬類萬事等等,皆屬“可道”。可道中有生有滅,有成有毀,凡一切不能永久常存的有形有象事物,都是“可道”的范疇。

“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真靜悠久謂之“常”,永恒不變之義。眼既可見,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常久?故曰“非常道”。

修真者以學(xué)道、修道、證道、成道、了道為旨歸。道可受而不可傳。別人可以將道的感受告訴你,卻不能將道交給你。修道就像鴨子浮水,冷暖自知;又像啞巴吃餃子,心中有數(shù)。天理在人心,自性中有大道。大道的體性特征,道的個中滋味,一切都在自心中,故古有“唯心是道”,“唯心是法”,“心明道成”之論。修道在心,明道在心,得道成道亦在心,這就是太上“觀心得道論”的圭旨。

【名,可名,非常名】

此段有三個“名”。第一個“名”,即大道無名之名。大道原本無名,為了闡述表達代表它的概念,無奈強立其“名”曰“道”,此名實為常名。道為虛無之體,不可見,不可聞,實無可指;以名而言,虛而無物,實無可名。凡是可言可名者,已是形而下之器物,非真常之名;凡所可道者,皆是道的顯見外表,已不是真常之道。

第二個“名”,即“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其“名”隨“可道”所生的象而來,由實際存在的事物而起。故有物有象才有名。宇宙萬物,千門別類,千差萬別,各具特性。為了對萬物分門別類,才安名立字,以識其體,以辨其形。世間事物,凡有變易者,皆為“可名”;無變易者,皆不可名。因其有變有易,不能常存永恒,所以謂之“非常名”。萬物皆可立名,惟生萬物之大道,雖以“道”名之,總是強以其名,它畢竟無名。

第三個“名”,即“非常名”。“可名”代表著可生可滅的事物,變動不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跟著體象之生而有,隨著物之亡而滅。故凡“可名”者,皆為“非常名”。修道人若能悟透“可名”之名,又能悟出“無名”之名,則可知世間種種名相事物,都在陰陽運化中生滅無常。故無永恒之物,亦無永恒之名。

“可名”與“非常名”之意,即佛家所言的“萬事皆空”。既明此理,何須執(zhí)著假幻的名相而自迷?人世間名利二事,不宜貪求,貪者必招禍患。今人都在爭求自己的“知名度”,卻不知“名”是社會的公器。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氣。無論何種“名”,名太高了,樹大招風,名不符實,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古人云:“譽滿天下,謗亦隨之”;“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qiān)”,都是講的這個道理。佛家勸人放棄名利,老子教人“少私寡欲”,皆是修道的基本原則。

道因名而存,名因道而立;道因名而不可,名因道而無不可。道無所不包,但需用名以狀

【道】指形而下萬物的形而上體性,又稱為【樸】。這里的“萬物”涵蓋所有物質(zhì)和意識。

【名】是對形而下萬物的識別界定,又稱為【器】。

誠如《易經(jīng)~系辭》所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名不應(yīng)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秦漢以后逐漸向復(fù)合詞發(fā)展,

自甲骨文始,到魏晉南北朝前期,中國上古語言以單音詞為主,主要的概念往往一字概括,中國的每個漢字都有一個獨立的且不同的意思,如“道、皇、帝、王、霸、名、法、兵、儒、有、無”等等。任何近義字,意思也還是有明確差別的,詞和詞組是較少存在的,即使有,也是一串或動賓或主謂的字組合而成的。可以這么說,我們祖先在遣詞用字上是異常嚴謹?shù)模瑖乐數(shù)揭淮淖种校魏我粋€字都是不可替換的,這一點上與法語很象,試想一下如果這一情形一直延續(xù)至今,那么世界范圍內(nèi)簽訂合同恐怕就不僅僅是以法文做標準版,還會有一份漢文版的了……

然而這一情形在佛教傳入中國后改變,尤其是廣泛地譯介佛典,使得來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向漢語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輸入,它們幾乎占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漢語雙音詞、多音詞也多是在此成形,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如實際、唯心、正宗、思議、懺悔、因緣、真諦、法門、世界、覺悟、剎那、正當、本峰、煩惱、出現(xiàn)、出息、方便、相對、絕對、知識、大千世界、本來無事等。在梵語中,習(xí)慣用雙音節(jié)詞組表意,在翻譯佛經(jīng)時,僧人們最初開始使用兩個相近意思的字合成雙音節(jié)詞組,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僧人們只能模糊知道佛經(jīng)的意思,而無法在將梵語中的一個詞轉(zhuǎn)換為漢語時做極其精確地定位,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接近印度語雙音節(jié)發(fā)音的習(xí)慣。比如池與塘,休與息,因為雙音詞的產(chǎn)生而模糊了其本來意義。

所以不可為“無名”、“有名” 為意,后面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是同理。不能斷句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處本意為論述“有”、“無” ,有無皆為名,不屬于“道”的本體論、源起論,本體只有“道”,“有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過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德”的范圍,是萬物生滅、功能轉(zhuǎn)化的層次的探討,將“有無”理解為就是本源的本體論,就將道學(xué)滑入了錯誤的泥潭,莊子、王弼是這種錯誤理解的典型代表,也是道學(xué)在哲學(xué)領(lǐng)域中招來質(zhì)疑批駁的一個主要受攻擊點。

“有無”的理解有兩個層次的理解。

一是萬物在“器”的層次上,“有無”的不同功用,也就是在“具體的德”中的不同構(gòu)成,“有”構(gòu)成了器具的結(jié)構(gòu),如瓷土可以做成勺子、碗等不同的形狀;而“無”則是形成了器具的功能,也就是勺子或碗的“中空”部分,形成了勺子或碗的不同用處。就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的形式破壞了,“無”的功能也就破壞了。

二是物質(zhì)世界形成過程的問題,這里的“有無”是“隱顯”的關(guān)系,顯性的前景主體源于隱性的背景環(huán)境的襯托,舞者需要舞臺,黑字需要白紙,萬事萬物都是相互映襯依靠,互為條件背景,又各自為主,這就是隱與顯。而“隱顯”都是源于“道”,所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既“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對立的概念相互轉(zhuǎn)化才是宇宙永恒的運動,“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簡單的理解,所謂“無”就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意思,表示道的本體虛空無物,無物可見,無形無象,無聲無色;所謂“有 ”就是存在的意思,表示道有著孕育生化萬物的能力,是萬物的源頭與歸宿。

“無”,是指太極未分,陰陽未判之前,無形無象的無極混元狀態(tài)。因為大道本體未動,無形無象,故名“無”。天地本無名,有了上下左右四方之形象,才有其名。天地生在大道之后,所以無是“天地之始”。

所謂“天地之始”,就是天地未生前的無極狀態(tài)。這種元炁初動之態(tài),在陰陽則為氤氳(yīnyūn煙氣、煙云彌漫的樣子;氣或光混合動蕩的樣子)之交;在天地則為一陽之初;在日月則為晦朔(晦,月盡也,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月一日始蘇也,陰歷月初的一天。)之時;在四季則為冬春之間;在晝夜則為亥子之時;在人心就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人心處于寂然不動之地,也可以稱為人心中的“無名天地之始”。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在鴻蒙未兆之先,一炁未動之前,原是混混沌沌,渾然一團,無半點形跡可見,故曰“無名”。

雖名無,而天地人萬物皆孕育其中,只是尚未成象而已。有如人在父母未生前的原始之初,此即是“無,名天地之始”的無極狀態(tài)。待到靜之已久,氣機一動,氤氤氳氳(yīnyūn),生育天地萬物,才有可名;一片太和元炁,流行宇宙,養(yǎng)育群生,就是“有,名萬物之母”。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一團元炁相抱,好似雞蛋的白黃相抱一般;母者,天地開辟以后,化生養(yǎng)育萬物,生生不息,關(guān)愛備至,如母之養(yǎng)子一般慈心。此名為“萬物之母”。

修真人下手之初,唯清凈身心,去妄存真,念慮俱滅,一心不動,抱元守一。神神相照,息息常歸,順其一往一來,神炁相凝,打成一片。于是混混沌沌,不起一念;恍恍惚惚,入于無有之鄉(xiāng)。渾然無人無我,無天無地無萬物;而又非昏聵(kuì),不丟真我。于此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生,此即是我太極的開基,我本來真性之覺。

修真就是為了回歸人心中“無名之始”、“天地之始”的先天之地。一切有名有象者,皆屬于后天,變滅無常,非真道之常也。大道既無名,又何言“有名,萬物之母”?有道即有理,有理即有天地萬物。大道以無極生太極,以無而生有,以一而生萬物。萬物皆從無極而生,所以無為有之母,有又為萬物之母。天地從道而生,萬物自道而成,故道又為天地萬物之母,皆是自然無為之妙。修道之人,若能知此有之母,便知萬物雖各具一性,實同于一無;雖各具其名,實本于無名也。

【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有一首疑似倉央嘉措的詩中有一句話:靜時修止動修觀。

故常無(靜時修止)以觀其妙;常有(動時修觀)以觀其徼。

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止、即停止,停心止妄,降伏煩惱;“觀”即觀達,觀察妄惑,達到覺悟。“止觀”即“定慧”。唯“止”能“觀”,唯“觀”能“止”。二者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

止,又可為內(nèi)觀或內(nèi)觀。「內(nèi)觀」,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最早見于《列子·仲尼》: “務(wù)外游者不知務(wù)內(nèi)觀,外游者求備于物,內(nèi)觀者取足于身。”指內(nèi)觀體道。徹底根除內(nèi)心所有不凈雜染,達到究竟解脫和最崇高的快樂。它的宗旨不是純粹治療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從根本上治愈人類的痛苦。

內(nèi)觀是通過自我觀察來達到自我轉(zhuǎn)化的方法。它專注在身與心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此身與心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可以通過經(jīng)過訓(xùn)練的專注力直接體驗到,專注在那促成生命體、那持續(xù)不斷地聯(lián)系及影響心之流的身體上的感受。也就是這種以觀察為基礎(chǔ),深入身和心共同的根源處的自我探索旅程,得以消融心的不凈雜染,結(jié)果獲得一顆平衡的心,充滿著愛與慈悲。

觀,又可為外止,《易經(jīng)》說:“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種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而這種觀照法表現(xiàn)在我們的詩中畫中,構(gòu)成了我們詩畫的空間的特質(zhì)。這種“觀”不只是仰觀俯察。張法認為“游目”有兩個層次:首先表現(xiàn)為游動的視角。《畫山水序》有云:“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這就是一種流盼的眼光,而不是不站在定點透視的立場。

這種“觀”不只是仰觀俯察。張法認為“游目”有兩個層次:首先表現(xiàn)為游動的視角。《畫山水序》有云:“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這就是一種流盼的眼光,而不是不站在定點透視的立場。這種觀照之法,構(gòu)成中國文化中空間意識的特質(zhì)。古人所欲表現(xiàn)的不只是一個建筑意味的空間的“宇”,而同時須具有音樂意味的時間節(jié)奏的“宙”,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時空合一體。中國詩中所常用的字眼如盤盤桓、周旋、徘徊、流連,哲學(xué)書如《易經(jīng)》所常用的如往復(fù)、來回、周而復(fù)始、無往無復(fù),正描出中國人的空間意識。這種思維方式與認識觀特別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式的理想認識觀,也突出了中國文化強調(diào)主觀意識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孕育“創(chuàng)造”性的先決條件。中國文化的“寫意”式“虛、靈”的空間造型觀正是依此而創(chuàng)立的。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因為我是學(xué)畫畫的 用到繪畫里比喻大概就是,畫一幅畫,例如【一組靜物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就像畫畫之前要觀察整體,首先要忽略掉【靜物物體本身】,心中將其置于【無】的境地整體觀察,才能結(jié)合【靜物】和【周邊環(huán)境】為【一體】,才能觀察到所謂心中想要描繪的整體的融洽微妙之意,才能使畫【構(gòu)圖能達到和諧】。

“常有欲,以觀其徼”大概就像起筆要畫【靜物】本身,需要退出大壞境將其【獨立】,心中將其置于【有】的境地,我們將要畫的景物稱之為【陽形】,除主要物體外背景稱之為【陰形】,因為將【靜物獨立】,所以才能觀察到【徼】,觀察到【陰形與陽形的邊界】,從而才能能勾畫出想畫的物體。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即要也。要,即一也、道也。“欲”:即、將之意。是言人能常無欲念,先天體性不被后天情欲耗損,處于至清至靜、寂然不動的常無欲之中,即可在杳冥中洞察萬物造化的至微至妙之機,可見至道生生不息之妙。無欲無念神清靜,有欲有念神昏沉。此即前輩所說的“心死神活”之理。

真常之妙,表現(xiàn)在“無中而生有”。此“有”無窮無盡,奇妙無比。修真人果能處于常無、常空之境,即可會心于此妙;亦可知“常無”是天地無名之始,是衍生妙有之源泉。

“常有”者,即有形有物的可見世界。“徼”音校。“徼”即竅,意即微妙之機;亦可引伸為事物未成前的界域、端倪、征兆。“常有欲以觀其徼”,此是太上圣祖示誡世人,要在常有的世界中,觀世俗萬物萬事的歸宿趨勢;觀事物的生生息息,及其發(fā)生、發(fā)展與終結(jié),以明大道之妙。天下事物的演生規(guī)律,皆是隱動在先,陽隨其后。隱雖潛在無中,但卻有據(jù);顯雖從隱而出,出則有竅。隱顯互變,變中有妙,此妙即是竅道。人果能在常態(tài)的“常有”中,洞見隱微之徼,把握住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便可知“有名萬物母”的真諦。

自古仙佛圣真,無不由此竅妙之動而成。無以觀妙,有以導(dǎo)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互為依存,皆是修真者必須掌握的執(zhí)兩用中原則,皆是用中之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是指“常無”與“常有”。“有”與“無”名雖不同,但都是從“無極”中所出,故曰“同出”。稱“無”為“無名”,是說萬物尚未成形,無有名相,僅是一炁的混沌狀態(tài),故曰“無名”。萬物之形色俱全,有象有形,故稱為“有名”。此即是“同出而異名”之義。

所謂“同謂之玄”,“玄”即天,即自然。張衡在《太平御覽》中說:“玄者,形而上之炁,無形無象,大道本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gòu)掩乾坤;作于太氣,稟受無窮”。由此可知,“玄”者,就是大道自然的變化莫測,不可捕捉,無端倪,無形象,無言說;至靜至明,至圓至活,至顯至露,至真至常;渾化無端,妙用無方。所以謂之“玄”。

“玄”者,深遠之謂也。修真者當從無欲有欲、觀宏觀妙處下手。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是陰靜陽動,一炁分為陰陽二氣,二氣又歸一炁而已。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復(fù)靜,有又返無,名曰復(fù)命歸根。皆是太極一炁陰陽的變化。兩者雖名不同,但實際上同出于一源。太上稱此為之“玄”。這是第一個玄。

學(xué)者欲得玄道,必須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心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這是又是一個“玄”。及至氣機一動,雖有知,但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沒有一動之想。只有一心,沒有二念,是為“有欲觀竅”。這是第二個“玄”。

至于“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眾妙之門。“玄”者,天也。天道陰陽二氣運化萬物,生生滅滅,輪轉(zhuǎn)不息。天中又有天,天上還有天,三千個大千世界,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天受宇宙本源之炁的厚薄不同,故天的層次各有不同。清輕者在上,重濁者在下。陰陽之氣的質(zhì)與量不同,變化之深奧亦各異。

無極生太極,宇宙間之萬有,皆生于無,皆來自宇宙本源。所謂“又玄”,即極之又極,微之又微,真之又真,隱之又隱,深之又深,遠之又遠之義也。圣人觀無而識玄之妙,觀有而識玄之真;觀有與無之同,而愈能識玄之變化無窮。這種“又玄”,在太虛,為太虛之妙;在天地,為天地之妙;在萬物,為萬物之妙。一切有形無形,有色無色,莫不出自宇宙核心這個大本源。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義。

  【本章說解】

《道德經(jīng)》旨在論道德。何為道德?無極而太極,自然無為之實理,謂之道;造道實有而得于己,謂之德。“經(jīng)”者,道之路也,真常不易謂之經(jīng)。道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是宇宙萬物之總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總要。自古以來,仙佛圣真,無不是從觀徼觀妙處下手,而成就大道的。但世俗之人,智見梗塞,心識蒙昧,不能修心立德而進道,所以難知道之竅妙。

“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萬物之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不色不空,永恒常存。太上在《清靜經(jīng)》中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圣祖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內(nèi)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是哲學(xué)思想的基石和總綱。其理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即“道”和“德”,最后又歸結(jié)為一個“道”字。“道德”二字,是對自然界最本質(zhì)、最高境界的高度概括,是對天下萬類萬物理性的高度濃縮。

所謂“德”,就是唯道是從。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萬物,世間萬事,皆是道的體現(xiàn),德又是道性的外在表現(xiàn)。天地人萬物,皆載有道之德性,有德則生,無德則亡,這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則。失道而后德。人失去道性,或道性不全,才來到這個三維空間,才需要積累德行,以彌補道性之不足,這就是修德證道之真意。世人不明大道自然規(guī)律,故需要修心補德。德滿道自圓,即可返歸道鄉(xiāng)。

德是進道的階梯。未得道前,方需修德。德有五要,即仁義禮智信。五德是人格化的體現(xiàn),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五德全備,則德合于道,身心才能歸于無為先天,萬事才能合乎自然。德化道中,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的體性有十大特征:即虛無、自然、純粹、樸素、簡單、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道本先天,無法言說,后天文字語言終難盡意。道之十大特征,體現(xiàn)于人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倫理化。道體現(xiàn)于人謂之德,顯態(tài)為之德,隱態(tài)為之道。人的后天世界觀,只有改造修證到符合大道的自然特性,方可謂之合道。

修真證道,下手工夫就在玄關(guān)一竅。太上在首章就將無名有名、觀竅觀妙指出來。此竅不在別處,就在一個“心”字中。人身雖有許多關(guān)竅,需要經(jīng)過修煉打通,與天體自然溝通,以彌補體內(nèi)真炁之損耗,再造性命,終而復(fù)歸為乾健之體。但百竅千竅,總攬于心,心通則百通,心明則萬明。故修道之要全在于心,全在于觀心得道,除觀此心、修此心、證此心以外,別無它途。

本章開頭四句,是說大道的本源(核心),無形無狀,不可思議,難以窮究。在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沒有端倪可見;此種境界在人心,就是致虛守靜時的無為狀態(tài)。大道元始一炁分判,天地開辟;在人就是靜極而動,一覺而醒,真炁已動,此即是煉丹育神之機。這種轉(zhuǎn)瞬之變,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其要在于:一覺起處為玄牝,這是人體內(nèi)天地開辟之端。此覺不是后天欲心妄念,而是在人心全無,靜極之后的一種先天真性的閃露。自古仙佛圣真,無不是從此一覺而動之機所造成。

在修心問題上,在世界觀與認識論上,在心的境界上,要跨越一大步,才能進入修道的實質(zhì)階段。不在心上下功夫,即使理論上可以口若懸河,長篇大論;即使具有許多功能,有很高的神通。若離開修心這個根本,終而難達真境。

首先應(yīng)知何為心?對于不知此“心”深刻內(nèi)涵的常人而言,似乎就是“唯心論”。這是莫大的誤解。僅僅觀肉心,觀主觀意識之心,是永遠無法得道的;不僅不能得道,就是識道、有道、證道也無法實現(xiàn)。大道靠自悟,也要靠心傳,無法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清楚。我們祖先中的成道者,慈憫后代,不得已而用文字表達大道真理。由于顯態(tài)文字對表述大道的局限性,因此只能采用喻示法,借用世人所熟知的事物,以小喻大,以高喻低……使尚未得道者得到啟示,具有感性認識,使其逐漸認知,并進而修證實踐大道。

“有無”的理解有兩個層次的理解。一是物質(zhì)世界的本原形成過程的問題,也就是“基本元素”的產(chǎn)生過程,這里的“有無”是“隱顯”的關(guān)系,顯性的物質(zhì)來源于隱性的元素,而“隱顯”都是源于“道”。既“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二是萬物在“器”的層次上,“有無”的不同功用,也就是在“具體的德”中的不同構(gòu)成,“有”構(gòu)成了器具的結(jié)構(gòu),如瓷土可以做成勺子、碗等不同的形狀;而“無”則是形成了器具的功能,也就是勺子或碗的“中空”部分,形成了勺子或碗的不同用處。就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的形式破壞了,“無”的功能也就破壞了。因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有無相生而為眾妙之門。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5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0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6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7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35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28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881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3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xué)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5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1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9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08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