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屈原與《楚辭》
一楚辭的形成
楚辭是產生于南方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詩經》,楚辭是多言的,長短不齊,富于變化,多用語氣詞“兮”來起承轉合。楚辭的起源應該是南方歌謠。《孟子》中就記載有孔子游楚時聽到的小孩子所唱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我們這里說的南方主要指長江流域。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了文明。楚族的祖先據說就是夏商時期從黃河流域遷徙過去的。楚國鼎盛時期國力強盛,幅員遼闊,著名的楚莊王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貴族很重視學習《詩》、《書》、《禮》、《樂》等北方文化。從而結合自身條件,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楚文化。直到現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文化依然獨具特色。我們從出土的楚國文物中就可以看到楚文化的燦爛。楚辭則是楚文化的文字表現。西漢劉向把這些作品收集匯編,是為《楚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創作的。
(楚國文物青銅器,十分精美)
二屈原及其作品
?
1生平故事
屈原(約前339—約前277),名平,字原。他是楚王室的同姓貴族,年輕時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后來上官大夫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說屈原居功自傲,楚懷王“怒而疏屈平”。
后來,楚國在內政外交方面舉措失誤,楚懷王死在秦國。即位的頃襄王軟弱無能,在下面庸臣的茍且下與秦國竟然結親。屈原反對他們的做法,遭到誣陷而流放。離開國都,開始流亡生涯的屈原,十分苦悶。頃襄王二十一年,秦軍攻破楚都郢,楚國滅亡。屈原在悲憤絕望之中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具體日子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不一定確信,或許是在這個前后),統治者為了樹立忠君愛國的榜樣,把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改為屈原紀念日。端午節自古至今都有驅邪避毒的傳統(比如民間戴香草包、飲雄黃酒),各地具體習俗不盡相同,也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
2《離騷》:最有名的“發牢騷”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招魂》、《天問》等。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長達三百七十余句,是古代最宏偉的抒情長詩。離騷,就是遭遇憂患而作辭的意思,也就是失意發牢騷的意思。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上來,屈原就把自夸了一通:高貴的出身、不凡的稟賦、高尚的品德、出眾的才干、報國的志愿。這顯得十分自信或者自戀。也許作者當時被打擊被流放,奸邪庸才得到重用而忠貞賢才卻被疏遠,心情低落,需要用這種自夸來自我安慰、以便在深重的打擊下活下去。
詩人用象征手法表現自己高潔的品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詩人用香花香草比喻自己的品質之美好,顯得詩篇像一座植物園。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妥協的堅定信念,以及對于民生的深切關注。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試譯如下:草木會零落啊,美人害怕變老。……眾女嫉妒我的美貌啊,謠傳我不正經。
詩人在此把自己比喻為美人,受到“眾女”的嫉妒,最后被夫君趕了出來。詩人沒有直接斥責“夫君”的錯誤,而是斥責“眾女”的邪惡。一副失寵后的楚楚可憐,隨時希望被召回寵幸。在權利面前,男人確實就像女人一樣卑賤,除非這個男人不再需要權利。
接下來,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的詩人天上地下轉了一通,圣賢神仙巫師都請教了,看似華麗“浪漫”,實則還是糾結于現實問題:離去還是留下?這是中國讀書人常常面對的問題。
詩人最后寫到:“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翻譯:國內沒有人理解我啊,又何必懷念故都!既然不能實現政治理想,我還是像彭咸那樣投水自盡吧!詩人在國都淪陷、國家滅亡、希望徹底消失的時候,選擇了自殺這條決絕的“出路”。
《離騷》因為華麗的文采,長篇的幅度,主題思想的普遍性(失意文人何去何從),寧死不從俗惡的高貴品質,影響著后世文人。于是,楚辭又被稱為騷體詩,文人又被稱為騷客。風騷一詞,最初便是指詩經國風與離騷楚辭,后來泛指文學。
3《九章》:抒情言志的組詩
《九章》由九篇作品組成,內容與作者生活經歷有關,與《離騷》相似,只是以紀實手法為主。
《涉江》寫的是屈原被放逐后南渡長江、西溯沅水的過程中所見所想。其中一段山景描寫,被視為后世山水詩的濫觴。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寫完景后,又不忘抒情發牢騷: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哀郢》寫的是楚國都城郢被秦兵攻陷的情景。老百姓的流離之苦,對故土的留戀之情,溢于言表,真切動人。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懷沙》被認為是作者的絕筆之作。詩人表達了自己志不可改以及對俗世庸眾的蔑視,希望后人在自己的自殺中看到做人的準則。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傅抱石作《湘夫人》)
4《九歌》:人格化的祭神樂歌
《九歌》是一組祭神樂歌,分十一篇。是屈原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加入了詩人個人的一些情思。
當北方已經在周禮的教化下,逐漸遠離了夏商時期的巫教文化,而在南方,人們的巫教文化還比較濃厚。就是現在,一些南方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依然如此。《九歌》就是這種巫教文化的反應。
與北方詩經祭歌的莊重不同,南方《九歌》顯得活潑。《九歌》大多數篇章描寫的是神神之間或者神人之間的戀愛。這種戀愛常常帶有憂傷無果的情思。可能是屈原內心深處的折射。
比如《湘君》《湘夫人》是一對配偶神因為不能相遇而唱出的憂傷樂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是湘夫人的開篇,疊詞的運用,描寫出秋風蕭瑟的場景,夫君來了,卻只能遠遠看著發愁。可謂情景交融、文采優美。
《山鬼》寫的是山鬼盛裝打扮去見心上人,開始卻沒有等到,她痛苦萬分,感嘆“歲既晏兮孰華予”,歲月流逝,而我也會青春不再。“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雷雨交加,猿猴鳴叫,風吹葉落,斯人獨立,相思綿綿。這顯然是人格化的鬼神。
還有悼亡將士戰死沙場的《國殤》,語言工整,細致描寫了作戰場面,充滿悲壯的英雄主義情懷。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筆者大學時曾十分喜歡并且翻譯了全詩。可惜硬盤壞了,現在已經很難找到。
總之,《九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保留了一些神話祭歌。
(黃永玉作《屈原天問》)
5《招魂》與《天問》
《招魂》是屈原為死去的楚懷王而作。很可能是在招魂儀式上演唱的。作為楚國同姓貴族,屈原表達了對自己國君的哀悼惋惜。
《天問》全篇充滿發問,一口氣提出一百七十二個疑問。這在古代詩歌中比較少見。表現了苦悶的屈原懷疑一切的思想狀態。懷疑精神是可貴的,但懷疑一切了,就有點問題了。
(湖南汨羅屈原祠)
三屈原對后世的影響
屈原之后,寫作楚辭的人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宋玉,他與屈原有相似的經歷,其作品也多有類似。
屈原的遭遇在中國古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性,西漢賈誼便也因為才高遭嫉被貶,他作《吊屈原賦》,以此自況。
漢代司馬遷可能也因為與屈原經歷相仿,都是因為直諫而遭罪,屈原選擇自殺,司馬遷沒有急著自殺,而是選擇先寫完《史記》,所以司馬遷對屈原評價很高:“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與日月爭光可也。”
唐代李白稱贊“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杜甫詩云:“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總之,楚辭為我們開辟了與詩經不同的另一條詩歌形式。屈原則將楚辭推向了巔峰。除了華美的辭采,含蓄的象征隱喻,疊詞的雋永,意境的豐富,還有就是志氣的高貴。
屈原楚辭所表現出的自信自傲,也被后人激賞,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概,那種即使世人都非議我而我依然一意孤行的堅持到底,那種對俗世庸眾的蔑視不屑,那種來自真正貴族的高貴品質,深深影響著后世的讀書人。
本文由晁老師主要根據袁行霈主編四卷本《中國文學史》以及駱玉明一卷本《簡明中國文學史》以及其他資料并結合筆者思考編寫。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以及普通成年讀者。計劃將其編寫成書出版,設計課程。敬請關注。歡迎合作。
晁老師簡介:晁若愚,80后,祖籍陜西寶雞,深圳大學文學院畢業。主要從事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學生開設閱讀寫作書畫游學等人文創意課程。愛好廣泛,喜歡寫作書畫印石等。
??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