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247卷,唐紀63
唐武宗即位后,展現出與唐文宗截然不同的執政風格。
唐文宗從小學習成績比較好,也喜歡學習讀書,沒有很多不良嗜好,是個老實人,也是個好人,是個乖乖仔,生在普通百姓之家,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一生。
但是生在帝王之家,身為亂世中的帝王,就顯得性格過于暗弱,無法駕馭復雜局面。他有兩個明顯的弱點:
一是沒有主見,容易反復無常。
先帝深知朋黨之患,然所用卒皆朋黨之人,良由執心不定,故奸邪得乘間而入也。
二是對待不良現象太過寬容,下面的人就會得寸進尺,導致紀律松弛,很難約束。
先帝于大臣好為形跡,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至禍敗。茲事大誤,愿陛下以為戒!
唐武宗不太喜歡讀書,反而喜歡打獵以及武戲。
上頗好田獵及武戲,五坊小兒得出入禁中,賞賜甚厚。
但是武宗有幾個優點:
一是有錯就改。
例如,他喜歡游玩嬉戲,但是太后讓他聽大臣們勸諫,他就真的收斂了。
嘗謁郭太后,從容問為天子之道,太后勸以納諫。上退,悉取諫疏閱之,多諫游獵。自是上出畋稍希,五坊無復橫賜。
二是知人善任。
唐文宗時期也有很多人才,但是都不到很好的重用,反而重用李訓等小人,而且有什么事不愿意和宰相們商議,導致甘露之變。
唐武宗即位之初就將頗有才能的李德裕召入朝廷,擔任宰相,并且甚為倚重。
陛下誠能慎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奸罔者立黜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
凡事重大事情,都要與大臣們,尤其是李德裕商議。以至于李德裕想要退休,唐武宗都要極力挽留。
夏,四月,辛未,李德裕乞退就閑局。上曰:“卿每辭位,使我旬日不得聽。今大事皆未就,卿豈得求去!”
三是多方論證但意志堅定,定下的事不輕易放棄和改變。
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在對待劉稹的態度上。
在決策之前,他聽取多方意見,有人贊同要安撫,有人主張要討伐,都有道理。
但是李德裕把要討伐的理由,討伐的方略,以及如何控制風險,排除掉他心中的疑慮之后,他就下定決心,絕不后悔,貫徹到底。
唐武宗召集宰相商議如何處置昭義的事宜,多數宰相認為:“回鶻的殘余還未消滅,邊境仍然需要加強防守?,F在,又要征討昭義,恐怕國家的財政難以支持。因此,請求任命劉稹暫為昭義留后?!?/p>
諫官和凡是上言朝廷的百官也都持同樣看法。
只有宰相李德裕說:“昭義的情況和河朔地區的魏博、成德、幽州三個割據跋扈的藩鎮不同。河朔地區割據跋扈已有很長時間,人心難以感化,所以,幾朝皇上都承認現狀,不再討伐他們。
昭義則鄰近京城,處于國家的心腹地區。
昭義的將士向來以忠義而聞名,曾經在貞元元年出兵擊退幽州節度使朱滔的叛亂,元和三年擒拿本鎮的叛將盧從史。
過去,朝廷大多任用文官擔任昭義節度使。
如李抱真,最初組建昭義的軍隊,有很大的功勞,唐德宗仍不許他的兒子李緘世襲為該鎮的節度使,命令他護送父親的靈柩回歸東都洛陽。
后來,唐敬宗不理朝政,當時的宰相也缺乏遠見卓識,因此,在節度使劉悟去世后,命他的兒子劉從諫世襲擔任了節度使。
劉從諫跋扈驕橫,朝廷難以控制,他多次上表逼迫威脅朝廷。
現在,在臨死的時候,又擅自把兵權傳給自己的侄子。
如果朝廷又沿襲過去的慣例,任命劉稹為節度使,那么,全國各地的藩鎮誰不想效法他們的做法。
這樣一來,皇上的威嚴和詔令也就難以在全國貫徹執行了!”
武宗問:“你有什么辦法能夠制服劉稹?而且,果真能夠奏效嗎?”
李德?;卮鹫f:“劉稹所依賴的是河朔魏博、成德和幽州三個割據藩鎮。如果能使成德和魏博不與他相互勾結,那么,劉稹就無所作為了。”
武宗大喜,說:“我和德裕意見一致,以后保證不后悔?!?/p>
于是,決心討伐劉稹,百官再有人上言勸阻,武宗不再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