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好小說家總有其鮮明的寫作特色,如同技術壁壘,他人輕易無法復刻。比如金庸以歷史為舞臺,伴以琴棋書畫古色古香,飛花摘葉皆可傷人,又比如東野圭吾文筆通俗,話題涉獵廣泛,讀起來輕松愉快。上期讀書中我們介紹的丹·布朗(#136 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丹·布朗《天使與魔鬼》)亦是如此。在《天使與魔鬼》中作家以藝術史上有名的大師為背景,結合精巧的謎題設計與好萊塢式的劇情,創作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其中梵蒂岡城內檔案館,圣彼得大教堂地下的史前墓穴都是鮮為人知的秘密處所,作家有辦法以這些地方為故事場景本身就很難得。不過如上周所說,這部作品在主題的選擇上相對有些門檻,后半部劇情的發展不夠自然,這些都是缺點。本周我們繼續介紹丹·布朗以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蘭登(Robert Langdon)為主角的系列作品,也是讓作家一夜成名的代表作——《達芬奇密碼》。
今天我們所謂的“西方”,指的是工業革命以后強大起來的歐洲各國,以及后來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而美國雖然不屬歐洲,卻源于歐洲。歐洲的歷史與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歷史相去甚遠,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個統一版圖的國家,盡管經歷過春秋戰國、五代十國、五胡亂華、南北朝等等多次分裂時期,但是我們回顧往昔,基本上都是這片土地上的演繹。可以說我們早就習慣了在同一片土地上分分合合、改朝換代的歷史。如果用這樣的思維去看歐洲歷史,就會覺得混亂得很。歐洲一個國家的皇室,在國王駕崩沒有后嗣的情況下居然可以由另一個國家的人來繼承,也是匪夷所思。而且歐洲小國眾多,通過打仗、聯姻、繼承等方式,可以誕生或者消滅許多小國。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歐洲各民主國家,事實上是從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后才開始形成的。所以看歐洲的歷史,絕不能從某個國家去看,像曾經西方文藝復興搖籃的佛羅倫薩,它現在屬于意大利,但是當時卻屬于神圣羅馬帝國里的一個自治城市,這個帝國在拿破侖大帝時期分裂而最終覆滅了。許多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行政區域的消失使得歐洲的歷史無法從單個國家去看,得從整個歐洲去看。
總體來說歐洲早期歷史里最耀眼的文明是古希臘,然后被古羅馬帝國征服,羅馬期間算是統一的國家。羅馬后期基督教興起,歐洲進入中世紀,西邊被各種蠻族入侵,東邊又面臨阿拉伯威脅,這段時期是歐洲的黑暗時期。所以為什么今天的人那么看重文藝復興,就因為文藝復興正處于歐洲近代的初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歐洲從野蠻走向文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建筑與文學都有著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引發了巨大變革,這段時間留下的作品,在今天看來都是一筆耀眼的財富。
時至今日,藝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覽都能引發觀覽熱潮,而留在梵蒂岡、羅馬和佛羅倫薩的雕塑、繪畫與教堂,則更吸引了全球無數游客前往。三杰之中,拉斐爾最為年輕,他曾學習其他二位大師的作品,與米開朗基羅的關系并不愉快,病逝時年僅 37 歲。而米開朗基羅則是三人中最具宗教熱情的,也是性格最孤僻,脾氣最暴躁,生活最悲苦,卻活得最久(享年 88 歲)的一個。他受教皇委托給西斯庭禮拜堂天頂作畫,仰頭 4 年,眼睛受顏料侵蝕,幾乎成了瞎子。在《天使與魔鬼》中,故事的主要場景在羅馬,兩位大師在這部小說中均有提及,而米開朗基羅作畫的西斯廷禮拜堂更是教會召開秘密會議選舉新教皇的地方。對于熟悉基督教與文藝復興的讀者來說,當故事發展到教皇內侍站在《最終審判》的巨幅壁畫底下時,耶穌基督那決絕的手掌朝天一揮的姿勢與教皇內侍頹喪的表情相映,無疑是頗為動人的一幕。
達芬奇算是三杰中最老也最古怪的一個,也是最具天才氣息的一個。他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現在法國巴黎盧浮宮的鎮館之寶之一,神秘的微笑至今仍是世人討論的話題,同樣的神秘氣息也出現在《巖間圣母》這樣的畫作之中。他的一生留下的草稿無數,但真正完成的畫作?卻極少,目前大約有 15 張繪畫作品被保留下來,與米開朗基羅留下的大量雕塑、拉斐爾在梵蒂岡博物館留下一整個拉斐爾室和許多版本的圣母像對比,簡直少得可憐。但就是這些極少的繪畫作品,卻有最具聲明的肖像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及被人復制得最多的宗教畫——《最后的晚餐》。這幅濕壁畫現在還在意大利米蘭多明我會院的墻壁上,米蘭現在屬于意大利,但在當時卻是一個獨立的米蘭公國。達芬奇當時被引薦到米蘭宮廷去,因其多才多藝而受上流社會追捧。達芬奇受命做這幅濕壁畫的時候,由于濕壁畫是需要在底下的顏料未干之時往上作畫,不符合達芬奇做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風格,于是他選擇了自己發明一種特殊的顏料,可以在底料干透的時候也繼續作畫,以此把一幅本來三個月就能畫好的畫用了一年時間完成。
由此可見達芬奇性格之獨特。達芬奇不僅是個藝術家還是個發明家,他喜歡用一種奇怪的鏡像書寫的手法記筆記,把他一生所想的各種獨特的發明畫出來。這些發明包括了坦克、直升機、降落傘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但由于超前了幾個世紀,在當時沒人去把他的設計實踐出來。這些手稿被后來有名的收藏家買下了,幾易其手,目前真品的擁有者是比爾·蓋茨,其影印稿則在世界各地均有出售,被其中一位收藏家命名為《哈默手稿》。今天意大利各大城市都設有陳列各種“達芬奇發明”的博物館。(本人曾幸運地在江戶東京博物館看到都靈皇家圖書館收藏的《關于鳥類飛翔的手稿》與《圣母像》真跡,鏡像文字完全看不懂。)
達芬奇作為三杰之中最神秘的一個,其人本就極具故事性。丹·布朗選擇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天才,要比上一部作品提到的“光照派”親民得多。《達芬奇密碼》的謎題設計主要圍繞達芬奇的作品與發明來展開,而主題則選定在天主教會與峋山隱修會之間對于“圣杯”的爭奪(天主教真是在兩部作品都中槍)。
“圣杯”(Holy Grail)一般認為是耶穌受難前最后的晚餐上所用的酒杯。但是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沒有畫出這樣的杯子,于是小說以這幅畫展開了對“圣杯”的不一樣的解讀。這些解讀基本上都來自于另一本書——《圣血與圣杯》。與教會把圣杯解釋為一只酒杯不同,這本書把圣杯解讀為“抹大拉的馬利亞”,一位在基督教史上有著重要作用的女性。這種極具陰謀論性質的解釋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很有沖擊性,對基督教來說則引發了強烈的爭議。這些爭議使得作品備受關注,而越多人關注則爭議越大。甚至后來《圣血與圣杯》的作者還起訴丹·布朗抄襲,本書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們且放下這些爭議,單看這部小說本身。選定教會與隱修會對于“圣杯”的爭奪作為故事主題是很成功的一筆,不僅因其引發的社會關注度,也因其涉及教會與隱修會兩個古老組織自身的存亡。這種會給人的事業、生命等意義重大的事物帶來“死亡”與“終結”的事情,是極具驅動力的。小說中被“導師”操控的主教和白化病人塞拉斯就因這種這種強大的驅動力驅使,犯下兇殺案,拉開小說的序幕。而主角蘭登與女主角一方面為了保全自己性命,一方面也為了尋找到傳說中的“圣杯”,而在逃亡的途中解開一個個密碼,最終走向故事的終幕。
整個劇情的推動自然緊湊,除了一些巧合與不可思議之外,可以說無可挑剔。小時候讀這部作品,因為對教會、藝術一無所知而不甚了了,后來再讀此作,方覺驚為天人。如果說此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那當屬結尾。
作者通過“圣杯”與教會、隱修會、文藝復興大師之間虛構的聯系,建立了一個可以摧毀擁有世界上最多信徒之一的宗教的驚天大陰??謀。由于是虛構的,圣杯當然不可能存在,所以故事的最后必然是大團圓結局,這樣的命題作文如何寫得出彩是一個挑戰。假如作者不再處理圣杯的下落和真相揭露與否的問題,而是讓整個故事在大魔王倒下那一刻結束,或許會是一部起伏跌宕,余音繞梁的佳作,但是作者卻不得不填好這個自己挖出來的大坑。于是在最終幕大決戰之后,作者又花費了不小的篇幅,解釋圣杯的下落,以及讓所有的干戈化成玉帛。而恰恰是這里處理得過于柔弱,與前文的情節形成對比,給本作留下遺憾。
丹·布朗這兩部作品,不僅在主題上直接懷疑耶穌基督的神性而引發爭議,還由于他在扉頁上聲明本書所寫的地點和人事物都是真實可靠的這句話,遭到許多人質疑。對我來說,讀小說就讀小說吧,我本人尚未有宗教信仰(無宗教信仰不是無神論,無神論本身也是一種信仰),所以宗教爭論我可以置身事外。對我來說,閱讀最重要的是收獲樂趣,我只是覺得讀這本小說很有趣,這就已經足夠了。
參考資料
本期書名:天使與魔鬼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2月1日)
ASIN: B01D1HJ8TW
版本: Kindle電子書
相關閱讀
2017.03.05/下午
于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