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家里的書架上放不下書了,需要一層放兩排書(放在內排的書不直觀,不容易被找到),所以決定把書重新整理一下,分類、歸檔、數字化管理。也便于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書目做一個鏈接。
我理想中的狀態,是自己的藏書像圖書館一樣,有編號,有分類區,找一本書在印象筆記里一找就能找到對應的位置。
所以查了點資料,關于圖書館是怎么分類的,怎么定編號的,查著查著就特別希望能有一個書房管理APP,直接包含了圖書分類。其實我自己的分類和圖書館的分類是有一點點區別的,所以除了既定的分類以外還可以有自己的分類,也可以標注到位置。
找到了兩款APP:曬書房和美麗閱讀。二者的相同點都是按照出版物分類,可以二維碼掃描入庫,可以給書籍貼標簽分類。區別在于:
曬書房的功能相對完善:
①可以導入豆瓣讀書;
②可以導出書目到郵箱;
③可以添加自己最喜歡的圖書。
缺點:掃書入庫非常不靈敏,似乎數據庫不夠全。我的港臺書、日版書、英文書比較多,很多時候根本掃不出來東西,大多數書需要一本一本拍照、填信息。
而美麗閱讀呢,有點在于:
①UI好看;
②書庫數據比較豐富,大多數港臺書是可以搜得到的;
③有一些有趣的數據統計,比如“藏書基因”、“藏書總價”、“最愛作者”、“最愛出版社”,甚至還有幫你找“soul mate”的有趣的大數據抓取;
④有首頁推薦,書友曬不同主題書單或者書架。
缺點呢是美麗閱讀連1.0版本都還沒上,很多功能是不完善的:
①藏書基因只顯示了占比比較大的前三個,圖書分類沒有在書庫中顯示出來;
②首頁“發現”內容還比較少;
③查看書單、標簽的時候沒有直接創建新書單、新標簽的按鈕;
④不能導出書目;
……
可是呢,我在個人頁面發現“書友討論區”這個功能頁,發現是一個非常好的和開發者反饋的區域。于是和開發者聊上了,聊到了我所需要的幾個還沒有實現的功能:“添加閱讀計劃、實現圖書分類顯示、書目導出、藏書基因詳細顯示”,在初步溝通以后發現這些功能都在后續的計劃當中,有了希望和良好的溝通以后,我更喜歡這個APP了,于是在幾天的嘗試之后,選擇了美麗閱讀。
講真,一個書籍管理APP,最重要的體驗就在于錄入的時候,你的書掃出來的便捷度有多高。在這一點上美麗閱讀完勝曬書房,至于其他的功能,基本都是大眾需求,都會慢慢實現。所以我選擇了便捷掃描和溝通良好的美麗的曬書房。
花了幾天的零散時間,陸續把書架整理出來,上圖的曬書房的截圖就是我掃描完畢以后的一個結果。半年來的斷舍離和買買買,還是有可以鋪滿一客廳的書。
而下圖就是我將自己的大書柜分區,整理完,拍照存檔,存在印象筆記的書籍位置結果。所以書籍的檢索規則是這樣:在美麗閱讀中找到這本書在第幾層的哪個區-》在印象筆記中找到書所在的位置-》取書。沒辦法,我就是不愿意再買一個書架,因為我覺得現在的空間布局留白剛剛好,再買一個就多了。于是想讓所有的書都擠在一個柜子里。只要做好檢索,找一本書和整理就不難。不過,其實也都大概知道在哪里啦哈哈。
記得近藤麻理惠說過,收納應該避免的是同一類東西、同一個人的東西分地方放,這樣會很容易找不到東西,在幾個地方種切換。。
等到有書目導出功能以后,就可以把所有的書籍都歸到一個系統中去管理,到時檢索也就更直接了。
我的標簽管理分成三類,一類是獨立于標準圖書分類之外的分類。因為標準圖書分類很籠統,也有很多不在自己的興趣點上。所以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個分類標簽,可以快速檢索這個分類里的書。
第二類標簽是位置標簽,用來看到這些書在哪個層的里面或者外面,如果在里面,具體到哪個位置,我可以準確抽取出外面的書,來取到里面的那本書。
第三類標簽是閱讀狀態:“正在閱讀”、“已讀完”、“計劃閱讀”。這個可以在未來上線的閱讀計劃中實現,標簽只是簡單先做一個管理。
下圖是自己的書庫,可以看到書籍圖像沒有顯示出來的,是我手動錄入的書籍,或者別人手動錄入的書籍,是已經通過審核的,我猜在未來書庫慢慢增加的過程中,書籍的官方照片或者書友拍攝的封面照片會出現在上面。現在點進去是手動拍的照片,但是在藏書目中看不到。
掃書的過程中,大陸的書籍掃出來特別快,也基本沒有出錯的,臺版書的識別率有50%,通過書名搜索占到30%,最后20%是手動錄入的。日版書的手動錄入比率有55%。
終于摸清楚我有多少書,有什么書以后,可以好好管理自己的閱讀計劃,和知識體系架構了。
當然了,如果哪天看到心儀的書架,其實我已經想好了下一個書架的位置,哈哈哈哈哈哈。
Day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