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張”是珍貴的音樂遺產,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搜集整理的古琴精華。它包括了廣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諸城、梅庵、淮陽、嶺南等九大琴派,二十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第一流高手,至這套唱片出版時已有二十位琴家先后作古,因此這套唱片可稱為中國古琴音樂的稀世珍寶,不可再得。斯人已去,琴聲絕矣。
?
老八張的琴家介紹如下:
?
吳景略,中國古琴演奏家。1907年2月5日生于江蘇常熟西塘市鎮,1987年8月16日卒于北京。原名韜,號緝曼,江蘇常熟西塘市(現屬張家港市)人。近現代著名的琴家。
管平湖(1897—1967),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畫家;祖籍江蘇蘇州,生于北京一個藝術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號平湖,自稱門外漢;清代名畫家管念慈之子;從小隨父學習繪畫、彈琴,幼年喪父后,廣泛求藝,拜楊宗稷為師;師從名畫家金紹城,學花卉、人物,擅長工筆,筆法秀麗新穎,不為成法所拘,為“湖社”晝會主要成員之一,后任教於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
?
張子謙(1899-1991)——廣陵派琴家泰斗。原名張益昌,江蘇儀征人,幼時私塾老師正是廣州陵派琴家孫紹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歲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張子謙二十三歲離鄉到天津謀生,結識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慶壽),經常切磋交流,結為知音,在當時有浦東三杰之稱,人們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稱他們為查瀟湘、彭漁歌、張龍翔。張子謙擅彈《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龍翔操》為突出,故得此稱號。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古琴界影響至廣。1961年張子謙和查阜西、沉草農合著《古琴初階》由音樂出版社出版。1956年張子謙調任上海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經常作演出及錄音;1988年被天津音樂學院聘為名譽教授,為古琴音樂的理論研究、打譜和教學作出貢獻。張子謙的演奏風格清麗委婉,節奏跌宕,右手指法常用右偏鋒彈奏于岳山和五、六微之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進入晚年后,其演奏更趨于夸張豪放,不拘細末,追求舒展愜意的情趣。張子謙八十五歲用五百年古琴演繹《廣陵琴韻》。1991年先生以93高齡辭世。
?
劉景韶(1903-1987),字琴子,祖籍江蘇昆山,生于鹽城。青少年時代,從海門楊心權先生學習琵琶,能彈《瀛州古調》全部曲目;1920年考入南通師范學校,從徐立蓀學習古琴。1925年,考入東南大學,1929年畢業,任職江蘇省教育廳。1956年起,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1986年于江蘇鎮江創建夢溪琴社。
?
查阜西(1895~1978)男,現代琴家,江西修水人。十三歲學彈古琴,后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發起組織“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琴界影響甚廣。建國后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發起組織“北京古琴研究會”,開展古琴音樂的學術探討和演奏實踐。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樸、典雅。曾編纂《存見古琴曲譜緝覽》,主編《琴曲集成》等巨著。
?
詹澄秋(智浚)(1890年—1973年),字澄秋,號水云子,梅云館,別號“襄陽學人”。祖籍湖北襄陽,生前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諸城派”琴家。歷任濟南市立高中國文導師、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山東政協委員,為濟南古琴研究會創始人之一。
姚丙炎(1921~1983):古琴演奏家,出生于浙江杭州。姚丙炎曾自學二胡、三弦。1944年向浙派著名古琴家徐元白學琴。他演奏風格是音色秀美,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動而不流俗,善彈《高山》、《瀟湘水云》、《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曲。移居上海后,姚丙炎廣泛視奏古譜,喻之為“到各種古曲的意境中去‘旅游”’,并從中選擇打譜曲目。他生前打譜曲目有《幽蘭》、《廣陵散》、《玄默》、《孤館遇神》、《屈原問渡》等。經他譯奏的《酒狂》獲得人們廣泛贊揚,同時哄動了琴界乃至音樂界。
?
溥雪齋(1893-1966)男,滿族,清道光皇帝的曾孫。其祖父為皇五子敦親王奕誴,父為貝勒載瀛。幼年襲封為“貝子”,本名溥伒,號雪齋;晚年為名號一致,以字行,乃常用溥雪齋為名。
?
樂瑛(1904-?)女,北京人,其父系清末京城名藥店——樂家老鋪的主人。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嚴格教育,八、九歲時由其父延請京城著名琴家黃勉之的學生賈闊峰到家內教琴,得其真傳,擅長演奏《岳陽三醉》、《滄海龍吟》、《列子御風》、《韋編三絕》等曲。樂氏指力強勁,按音堅實,吟猱得法,節奏靈巧多變,富于韻味,是一位極有成就的女琴家。惜無學生能傳其藝。
?
程午加(1901~1985年),又名午嘉,南橋鎮人。出生于小商之家。父程大義能吹簫、笛,拉二胡,彈琵琶、三弦。午加自幼喜愛琵琶、三弦、古琴、瑟和古箏。在養正初等學堂和縣立高等小學念書7年,考取南京中學。求學期間,課余向南京高等師范教師王燕卿習古琴,向崇明沈肇洲學琵琶。中學畢業后,得到鎮上國樂愛好者和老師陳同倫、吳志鯤等資助,升入復旦大學文科社會教育專業學習。業余從事民族音樂的搜集、整理、編訂和演奏,并任學生會文藝部長和國樂會會長。其時,在章士釗、繆云臺、鄭覲文指導下,參加上海“大同樂會”創建工作。后去上海北站儉德會任儉德樂團主任.
?
吳兆基(1908年—1997年),字湘泉,誕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濱漢壽縣一個音樂世家,長于江南太湖勝地。古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
顧梅羹,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教授,川派古琴代表人物。1899年出生于湖南長沙一書香門第古琴音樂世家。1927年畢業湖南建國大學政法科。自幼學習古琴,得川派琴家張孔山之真傳,并精通詩文書畫。先后在湖南省音樂專科學校、沈陽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古琴以及中國音樂史、古典文學等課程。著有《廣陵散古指法考釋》、《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弄問題考證》、《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合著、主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合著、主筆)等著作。卒于1990年。
?
徐立孫(1897—1969)南通人。現代古琴家。1917年就讀于南京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生物學科。時該校提倡國樂并設選修科,使徐立孫得以入門,向山東諸城王燕卿學古琴,海門沈肇州學琵琶,李叔同、周鈴蓀學西樂。后任南通師范、南通中學生物和音樂教師。1921年王燕卿故,徐取其師《龍吟觀琴譜》殘稿編述,改名《梅庵琴譜》以紀念其師授藝于梅庵。后又在南通創辦“梅庵琴社”。還編寫《律呂考釋》一書及論文《論琴派》、《論音節》等。創作古琴曲《月上梧桐》、《春光曲》等。《梅庵琴譜》是版次最多的琴譜本,曾被譯成英文版,為不少院校選作教材。譜中《關山月》、《長門怨》等曲屬首次面世。《關山月》更普遍作為學琴人人門第一曲。
?
楊葆元(公元1899年—公元1958年以后)字乾齋,楊時百之子,現代九嶷派琴家。楊葆元繼承家學,琴風凝重蒼勁,清潔流暢,吟猱有度,節奏分明,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錄了楊葆元四首琴曲.
?
夏一峰(1883—1963)淮安人。原名夏復云。現代古琴演奏家。1895年人淮安一道觀做小道士,學吹橫笛和唱昆曲。遇楊子鏞先生在觀內為游客展琴操縵,被楊收作開門弟子。1921年,夏一峰遷南京,參加了青溪琴社,有機會結交各地名家,琴藝更臻純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夏一峰被聘為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楊蔭瀏教授于1957年為其彈奏的古琴名曲錄了音,整理琴譜17首,著成《古琴曲匯編》第一集。1954年,夏一峰發起組織南京樂社,擔任副社長,為培養接班人作出較大貢獻。
?
沈草農(1892-?):號琴戡,籍貫浙江,師承于裴介卿。“泛川派”的琴人,上海虞山琴家。1936年,在上海與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等組織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在近現代琴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與查阜西、張子謙合編《古琴初階》。現存有他《平沙落雁》的音頻。1961年與張子謙、查阜西合著《古琴初階》由音樂出版社出版。
?
龍琴舫師承川派名家楊紫東,是現代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琴風穩健煉達,象形感強,具有明顯的川地風格。龍琴舫的《搗衣》錄音,被收錄在《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喻紹澤(公元1903年?公元1988年)是近現代著名的琴家。他自幼習琴,經名師指導,成為享譽琴壇的著名琴家。他受于成都音樂學院教授古琴,也是成都“錦江琴社”的名譽會長,對現代琴壇影響很大。
?
關仲航(公元1896年—公元1972年),現代北京九嶷派琴家。關仲航為楊時百入室弟子,為時之名家。北京古琴研究會成立后,他于會中從事古琴傳習工作。關仲航琴風重實穩健,蒼勁流暢。《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錄了他的《漁樵問答》。其曲充分體現了他的演奏特點。
?
衛仲樂,琵琶演奏家。民族器樂藝術“通才”。1903年出生于上海。幼時便自學吹簫。1926年參加國樂社團“大同樂會”,先后向鄭覲文、柳堯章、汪昱庭等求教。1933年在上海舉辦首次獨奏音樂會。1935年后任大同樂會樂務主任。1938年隨中國文化劇團赴美演出,并灌制了多種樂器獨奏樂唱片,在美國流行甚廣,聲譽很高。1940年在上海創辦“仲樂音樂館”、“中國管弦樂隊”。1956年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民樂系主任,為民族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此外兼任中國音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
楊新倫(1898-1990),字克定,號振玉齋主人,廣東番禺鴉湖鄉人(現海珠人),原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廣州精武體育會名譽會長,我國著名的古琴藝術家、武術家,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在上海出生,自幼習武,曾先后在上海精武體育會(霍元甲創辦)、廣東昆維女子師范學校、江蘇振江閩城中學等地擔任武術教師。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新倫在精武會聆聽了古琴名家吳純白的演奏,其清音雋味,使楊新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年楊新倫返回羊城,在清秘閣購得古琴一張,就此開始古琴生涯。楊新倫初得文本古琴名宿王紹楨指引,經王紹楨老師介紹,先后結識了古琴高手盧家炳、容心言、陳叔舉等,最后拜識了中山縣鄭健侯,由于鄭孤身一人生活無依,楊新倫把鄭健侯接回家中奉養達20年之久。這期間,楊新倫向鄭健候學習了《烏夜啼》、《碧澗流泉》、《懷古》等嶺南派琴曲,為其入室弟子,終得嶺南派古琴真傳。
---------------------------------------------------------------------
合肥漁樵古琴館介紹
?
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古琴演奏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感覺壓力大,精神緊張。撫琴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其恬淡、平和的韻律,可以引導我們卸掉壓力,恢復內心的平靜,回歸內心本性的清靈世界。
?
合肥漁樵古琴館通過琴、茶、香營造的文化氛圍傳播“以樂治心,中正平和”的古琴文化。幫助更多人了解古琴、學習古琴,用古琴文化的內涵修身養性,勵己娛友。
?
合肥漁樵古琴館聘請國內知名老師,共同探討、傳承古琴藝術。古琴傳承過程中,以教學與交流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通過階梯式課程設置,保證不同程度、不同背景的學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古琴演奏的基本要領,彈出動聽的古琴曲。
?
合肥漁樵古琴館聯系方式:15105514641
聯系人:徐老師
?
對外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10:00-17:00
?
公益課介紹:
每周五晚七點,舉辦免費古琴名曲演奏及古琴體驗課。為愛好古琴的朋友講解古琴的彈奏技法、減字譜識別、曲意解析與樂理知識。(參加者請提前預約)
?
合肥漁樵古琴館地址:合肥市蜀山區長江西路1288號新華夏大廈905室 (田埠東路與山湖路交口向西200米)
?
合肥漁樵古琴館附近部分公交站點:
?
56路,甘泉路口站。
22路、234路,井崗站。
24路、650路,山湖路站。
快速公交4號線,軍官培訓中心站。
657路,稻山路口站。
??
?
閱讀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ggw.html